宜良县地震应急预案政策解读
一、修订目的
为适应新时期应急管理、防震减灾工作新要求,提升我县应对处置突发性地震灾害的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昆明市地震应急预案》《宜良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相关政策文件,县应急局组织修订了《宜良县地震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二、修订背景
一是机构改革以来,相关部门职能发生变化,对地震灾害应对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原预案已不能满足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需要。二是省、市《预案》已经进行了修订,为更好的与省、市《预案》有效衔接,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决定开展修订工作。
三、修订过程
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县应急局开展《预案》修订工作,完成初稿修订,意见、建议征求,专家论证等工作,形成《宜良县地震应急预案》(送审稿),经县委十四届委员会54次常委会和县政府十八届二十三次常务会审议通过。
四、主要修订内容
本次修订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完善组织体系。组织体系设置参照了《昆明市地震应急预案》,并结合宜良县实际,设立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指挥长,指挥部下设后方指挥部、前方指挥部,作为抗震救灾应急行动工作执行机构,组织指挥全县抗震救灾工作。各职能部门为指挥部成员单位。
二是细化职能职责与明确任务分工。后方指挥部设5个工作组、前方指挥部设20个工作组,各工作组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综合协调、应急救援、应急物资保障、灾情统计、医疗救治、宣传报道等25个方面的工作,确保地震应急处置各项工作全面、有序开展。
三是细化指挥行动和应急处置流程。修订后的《预案》,明确地震灾害事件分级(响应级别)标准和初判指标,特别是对宜良及周边发生的地震灾害事件分级和分级响应作出明确规定。
四是强化应急保障机制。完善经费保障渠道,保障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器材配置,确保战时应急救援有队伍、有装备、有物资。
五、《预案》主要内容
修订后的《预案》分总则、组织体系、响应机制、处置流程、救援力量、过渡性安置与恢复重建、风险期应急处置、应急准备与保障、附则等十个部分内容。
(一)总则。主要阐明了《预案》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等基本要素。
(二)组织体系。根据机构改革职能调整情况,对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组成及其主要职责进行了调整完善。
(三)响应机制。将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分别对应Ⅰ、Ⅱ、Ⅲ、Ⅳ级应急响应,并明确了先期响应和启动程序要求。
(四)应急响应。明确了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地震灾害的应急响应具体措施。
(五)救援力量。落实救援队伍职责,根据地震灾害特点,组建多支力量、分片区行动进行全面救援行动。
(六)应急准备与保障。从基础设施、指挥平台、资金与物资、装备设备、避难场所、基础设施、宣传教育、队伍能力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应急保障措施。
(七)过渡性安置与恢复重建。明确了有关部门落实救灾资金和物资,启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搭建安置点,做好受灾群众转移、安置、治安等工作,并做好灾情调查核实,对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提要求。
(八)附则,明确了奖励与责任、预案管理与更新、以上、以下的含义、预案解释和预案实施时间等内容。
六、新修订预案的现实意义
新修订的《宜良县地震应急预案》,对应对和处置突发性地震灾害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及全县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和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