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宜良县节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政策解读
1.《方案》的目标规划是什么?
答: 宜良县地处珠江流域南盘江上游,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4.44亿m3,多年平均入境水资源量为19.7亿m3,水资源总量24.14亿m3,人均水资源量5525m3/人。水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水资源位置较低,且随时空分布不均,水质性、工程性和结构性缺水矛盾依然突出。结合宜良县水情实际,宜良县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把节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全过程,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持续巩固提升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严格落实水资源“双控”制度,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公共领域等节水工作。
到2020年,管理机制更加健全,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用水方式、用水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3.2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降低25%和25%,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争取控制在10%左右。
到2022年,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进一步建立完善,非常规水利用占比进一步增大,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降低32%和3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6以上,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3.25亿立方米以内。
到2035年,形成健全的节水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的市场调节机制、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节水护水惜水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3.29亿立方米以内,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逐步形成水资源利用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2.宜良县是农业大县,《方案》对农业、农村节水工作有什么要求?
答:农业节水, 主要是强化节水灌溉。结合《宜良县高效节水减排规划》,依托柴石滩大型灌区建设和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灌区范围内高效节水灌溉。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山区“小水网”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田间渠系配套工程建设。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设施农业和花卉苗木区大力发展管灌、喷灌、微灌等节水技术。继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逐步完善农业用水计量安装。通过合理布局、高效配置,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每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3万亩。
农村生活节水,保障农村供水安全。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和海马箐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配套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加快农村生活用水设施改造,落实农村用水计量收费制度,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结合村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探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结合农村“厕所革命”,推广使用节水器具。
3.《方案》中再生水利用的措施是什么?
答:完成县域再生水利用规划编制,将再生水供水管网建设与区域总体规划进行结合,进一步扩大再生水供水管网覆盖范围,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再生水利用。加快县城日处理2万方再生水厂和配套管网建设,不断扩大再生水供水管网的覆盖范围。推进工业园区污(废)水处理回用,提高污(废)水处理回用率。
严格节水“三同时”审查,对新、改、扩建设项目,符合条件的应同期配套建设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设施和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加强对已建成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设施的监管,督促其正常使用。根据县域再生水利用规划成果,针对再生水潜在用户(企业、单位、小区、市政等)进行动员推广工作,出台相关鼓励政,到2022年全县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
4.什么是海绵城市?《方案》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是什么?
答: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开展雨水综合利用。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因地制宜,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建设管控,结合“美丽县城”和四方古城建设项目,对老城区实施海绵城市改造。根据《宜良县海绵城市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结合东城新区开发建设,对新、改、扩建城市道路、广场、公园与绿地、建筑与小区等建设项目应同期配套建设雨水综合利用等海绵设施。到2020年,县城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
5.建设海绵城市有哪些好处?
答: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修复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热岛和雨岛效应,构建绿色、和谐、生态、安全的城市居住环境。增加城市绿化,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逐渐建成一个绿色生态的水循环系统,缓解城市的内涝,水污染,硬化路面等城市问题。养成一种低影响开发的思维模式,转变观念,从每一点做到生态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