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良县人民政府 www.kmyl.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依申请公开
索引号: 750659971-202406-877533 主题分类: 县政府办公室文件
发布机构:  宜良县人民政府 有效性:
发布日期: 2024-06-07 10:27 废止日期:
文号: 关键字:
名 称: 宜良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2024年度宜良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的通知

宜良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2024年度宜良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6-07 10:27 浏览次数:128
字号:[ ]

各有关单位

2024年度宜良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宜良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67   

(此件公开发布)



2024度宜良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位:宜良县自然资源局

  人:

  人:苏昌学、欧晓东

  人:  廖建婷  

提交单位:宜良县自然资源局

提交时间:二〇二


2024度宜良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细化工作部署,落实各项责任,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切实做好2024度宜良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现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昆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25年)》和宜良县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的要求,并结合宜良县地质灾害现状和2024气象预测分析,制定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一)2023地质灾害概况

2023年全县未发生因地质灾害造成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未发生人员伤亡事件。

二、2024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气候趋势预测

1.降雨量趋势预测

1预计宜良2024平均降雨量为750~880毫米之间,较常年同期属正常至偏少。

21月至4月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正常。

35月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正常,雨季于5月下旬至6月中上旬开始,接近常年。

4主汛期6-8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正常,降水分布不均。

59月至11月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正常至略少,出现秋季连阴雨的可能性较小。雨季于10月中旬前后结束,雨季结束期接近常年。

2.气温趋势预测

1预计宜良2024年平均气温为17.3℃左右,较常年同期属偏高。

2春季和初夏干旱较常年偏重,春季易出现大风天气和高森林气象火险等级,2月下旬至4月上旬有可能出现一般性强度的倒春寒天气。

3主汛期期间气温正常至偏高,无大范围超长期低温冷害出现。

3.2024主要灾害性天气预测及生产建议

1冬春季阶段性低温雨雪和倒春寒天气。预计2月下旬至4月上旬全县出现倒春寒天气的可能性较大,需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2春季大风冰雹和高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春季宜良县易出现大风、冰雹等局地强对流天气,需做好防御工作。春季是宜良县森林火灾的高发季节,预计今年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湿度偏低,出现高森林火险气象等级的风险较常年偏高,需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3春季和初夏干旱。预计春季和初夏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或偏少,春季干旱发生的概率较高,雨季开始前气象干旱偏重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4主汛期暴雨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主汛期宜良县降水南北差异较大,有可能出现旱涝并存的现象,需重点关注局性或单点性强降水引发的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

(二)发展态势预测

1.总体趋势预测

依据今年的降雨量预测趋势,结合近年来极端天气变化情况,预测宜良县2024地质灾害总体发生数量、危害程度和造成损失与常年相比略有升高。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与常年相比略有提前。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预计比常年有所增加,地质灾害发生风险可能增大。

2.地质灾害发生时间预测

根据宜良县地质环境条件,结合降雨量趋势预测,今年雨季于5月中旬至下旬开始,于10月中旬前后结束,故此,预测本年度宜良县的地质灾害发生集中于510月,510月为汛期,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68月为主汛期,因强降雨或暴雨而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的可能性大。

统计资料显示,宜良县在汛期以降水为主要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频率较高。人类工程建设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虽然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但整体上汛期内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仍较高。

3.地质灾害分布

根据地质灾害类型,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情况等综合分析。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类工程活动因素影响已成为诱发地质灾害的最活跃因素之一。宜良县近年来对地质灾害影响较大的工程活动有铁路、公路、工厂、城建、产业园区、学校的工程建设及矿山开采、农户自建房屋开挖形成的边坡陡坎等。己建成的南昆铁路宜良段,是近年地质灾害高发地段,已建成的昆(明)石(林)高速公路、九(乡)柴(石滩)公路、宜九公路、竹山磷矿开采区、北古城镇与耿家营乡结合部工业开发园区及境内各类矿山(特别是竹山镇、北古城镇及九乡乡片区)都是地质灾害易发区海马箐水库、大平滩水库、柴石滩灌渠工程、宜石高速公路、福宜高速公路、三清高速公路、云桂铁路及东南绕城高速公路等大型项目建设区是地质灾害高易发的区域其次,马街镇、北古城镇、狗街镇、竹山镇为宜良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4.地质灾害危害对象预测

根据以上地质灾害致灾因素综合分析,预测宜良县2024地质灾害活动及危害程度较2023略有升高,村庄居民和房屋、道路、交通设施等是地质灾害危害的主要对象。

三、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一)地质灾害易发型分

采用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进行评价,将乡镇(街道)行政区划图进行网格剖分。运用栅格数据处理方法对调查区进行剖分,每个单元面积为1公里×1公里。影响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因素很多,选择地形坡度、斜坡结构、地貌类型、工程地质岩组、构造类型、土壤侵蚀度、植被覆盖率、灾害点密度、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类型等9个因素作为易发区划分的评判因子,这些因素对地质灾害发育起主导作用,在较大程度上控制了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将该9个因子按照一定的标准量化,进行分级赋值(表1-3、表1-4),为地质灾害危险指数运算提供数据。

1-3  宜良县地质灾害影响因素量化分级标准

    级别指标

因素

影响因素分级标准(赋值)

4

3

2

1

灾点密度

(个/平方公里

2

1-2

0-1

0

地貌类型

侵蚀构造深切高山、侵蚀构造中切割陡坡地形、岩溶断块山、断块山地形

侵蚀构造中切中山、构造剥蚀中切中山

侵蚀构造浅切低中山

山间(构造)盆地、级剥夷面

工程地质岩组

松散岩岩组

中厚层状软泥岩、砂岩、砾岩夹煤层岩组;层状较软泥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砾岩夹较坚硬长石石英砂岩岩组

层状较坚硬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软质粉砂岩、泥岩岩组;较坚硬块状中层状中等岩溶化灰岩夹较软质板岩岩组

块状坚硬花岗岩化黑云变粒岩、玄武岩、流纹岩、流纹质角砾凝灰岩岩组

斜坡结构类型

土体均质坡

缓倾顺向坡

陡倾顺向坡、斜向坡

逆向坡、岩体均质坡

地形坡度(°

20-40

40-60

60

20

构造类型

主干断裂

一般断裂

背向斜轴

单斜

土壤侵蚀度

强烈侵蚀区

中等侵蚀区

轻度侵蚀区

微侵蚀区

植被覆盖率%

30

30-50

50-70

70

工程活动强度

强烈

(如采矿)

较强烈

(水利、公路建设)

中等

(企业、居民点)

一般

(坡耕地)

1-4 宜良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数量统计表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指数

等级

高易发区

4

中易发区

3

低易发区

2

根据宜良县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易发性分区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3个大区见图1-1各分区地质灾害的地域分布特征描述如下(见表1-5):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750.07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的46.09%,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111处,占总数的73.03%。分为I1I2两个亚区。I1马街-北古城北-耿家营西高易发区,面积379.89平方公里,共发育各类地质灾害点34个,灾害点密度0.09/公里,(中型滑坡1个、小型滑坡25个、小型崩塌3个、中型泥石流1个、小型泥石流4个)。区内地貌以构造侵蚀、剥蚀低中山地貌为主,构造溶蚀低中山地貌次之,地形较陡,坡度一般10-35°。区内主要出露第四系、新近系、二叠系、泥盆系、志留系、寒武系地层,岩性主要为砂砾层、粘土、细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灰岩、白云岩,少量长石石英砂岩、玄武岩;主要工程地质岩组为层状较软泥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较坚硬长石石英砂岩岩组,较坚硬块状-中层状中等岩溶化灰岩夹较软质板岩岩组。岩体风化作用较强,残坡积松散,一般厚2-5,局部达50以上(马街盆地),县域境内的主干断裂嵩明~华宁断裂和小江断裂从本区通过,地质构造复杂。人类活动强烈,主要为城镇建设、公路建设、农村建房及陡坡垦植等。陡坡耕植、采矿活动等对地质环境质量影响较大。土壤侵蚀以中-轻度为主,局部达重度。I2匡远街道新庄-竹山高易发区,面积370.21平方公里, 共发育各类地质灾害点77个,灾害点密度0.21/平方公里,(中型滑坡5个、小型滑坡56个、中型崩塌3个、小型崩塌1个、大型泥石流1个、中型泥石流2个、小型泥石流9个)。

2.中等易发区:面积740.3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5.49%,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38处,占总数的25.00%,分为II1II2两个亚区。II1九乡-北古城东-狗街东中易发区,面积676.44平方公里,发育各类地质灾害点36个,灾害点密度0.053/平方公里,(中型滑坡1个,小型滑坡21个、小型崩塌10个、中型泥石流1个,小型泥石流3个),区内以构造溶蚀低浅割低中山地貌为主,少量构造侵蚀、剥蚀低中山地貌,地形坡度一般10-25°区内主要出露侏罗系、泥盆系、志留系、寒武系及少量南华系陆良组地层,其中尤以寒武系地层出露较多,岩性主要以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白云岩、灰岩为主,少量长石石英砂岩、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主要工程地质岩组为层状较软-软弱的泥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较坚硬长石石英砂岩岩组,坚硬块状-中层状强岩溶化灰岩、白云岩岩组;岩体风化作用较强,残坡积松散,一般厚2-5。褶皱、断裂较发育,地质构造中等复杂。区内位于南盘江中、上游地区,区内河流、沟谷下蚀、侧蚀作用较强;人类活动强烈,主要为城镇建设、公路建设、农村建房及陡坡垦植等,土壤侵蚀强度中等强烈。II2南羊-匡远街道西中易发区面积63.91平方公里,发育各类地质灾害点2个,灾害点密度0.031/平方公里,(中型滑坡1个、小型滑坡1个、未见崩塌、泥石流发育)。区内为以构造侵蚀、剥蚀低中山地貌为主,构造溶蚀低中山地貌次之。最高点海拔2184,最低点海拔1560,最大相对高差624,坡度一般10-25度。主要出露第四系、第三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寒武系地层,岩性主要为砂页层、粉砂岩、泥岩、白云岩、灰岩,少量灰岩长石石英砂岩;主要工程地质岩组为层状较软泥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较坚硬长石石英砂岩岩组,坚硬块状-中层状中等岩溶化灰岩、白云岩夹较软质板岩岩组、坚硬块状碎裂状岩组。岩体风化作用较强,残坡积松散,一般厚2-5。县域境内的主干断裂嵩明~华宁断裂和小江断裂从本区通过,地质构造复杂。该区人类活动强烈,主要为采矿、铁路、公路、水库及农村建房等,尤其采矿工程,由于采矿历史长、开采集中、无序,对地质环境破坏严重,且采矿弃渣无设施随意堆置,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差,土壤侵蚀以中-轻度为主,局部达重度。

3.低易发区:III狗街-北古城低易发区面积137.1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42%,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占总数的1.97%,灾害点密度0.039/平方公里,(小型滑坡3个、未见崩塌、泥石流发育)。位于宜良盆地与四周山体斜坡交接的坡麓地带,地形坡度一般10-20°。地层岩性以砂页岩为主,为粘土和基岩风化土次之。地质构造中等复杂-简单,地质环境条件中等复杂-简单;岩体风化作用较强,岩土体破碎,区内人类活动主要为城镇建设、道路建设、农村建房及陡坡垦植等,土壤侵蚀强度中等。

图片1


1-1 宜良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示意图引自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报告


1-5 宜良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基本特征表引自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报告

地质环境条件

地质灾害特征

名称

面积(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

代号

面积(平方公里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750.07

46.09

I1

379.86

马街-北古城北-耿家营西高易发区

区内地貌以构造侵蚀、剥蚀低中山地貌为主,构造溶蚀低中山地貌次之,地形较陡,坡度一般1035°。区内主要出露第四系、新近系、二叠系、泥盆系、志留系、寒武系地层,岩性主要为砂砾层、粘土、细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灰岩、白云岩,少量长石石英砂岩、玄武岩;主要工程地质岩组为层状较软泥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较坚硬长石石英砂岩岩组,较坚硬块状-中层状中等岩溶化灰岩夹较软质板岩岩组。岩体风化作用较强,残坡积松散,一般厚2-5m,局部达50m以上(马街盆地),县域境内的主干断裂嵩明~华宁断裂和小江断裂从本区通过,地质构造复杂。人类活动强烈,主要为城镇建设、公路建设、农村建房及陡坡垦植等。陡坡耕植、采矿活动等对地质环境质量影响较大。土壤侵蚀以中~轻度为主,局部达重度。

区内共发育各类地质灾害点34个,灾害点密度0.09/km²,(中型滑坡1个、小型滑坡25个、小型崩塌3个、中型泥石流1个、小型泥石流4个)。

I2

370.21

南羊新庄-竹山高易发区

区内主要发育构造侵蚀、剥蚀中切中山地貌为主,少量构造溶蚀低中山地貌。最高点竹山总山神,海拔2582.5m,最低点南部竹山乡巴江与南盘江交汇处,海拔1270m,最大相对高差1312.5m。地形较陡,坡度一般1235°。区内主要出露二叠系、泥盆系、志留系、寒武系地层,尤以寒武系出露较多,岩性主要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少量灰岩、细砂岩、玄武岩;主要工程地质岩组为层状较软-软弱的泥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岩组,少量软坚硬块状-中层状中等岩溶化灰岩岩组。小江断裂从本区通过,地质构造复杂,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区内河流、沟谷下蚀、侧蚀作用较强;区内人口分布较集中,陡坡耕植、采矿活动等对地质环境质量影响较大,土壤侵蚀以中~轻度为主,局部达重度。

区内共发育各类地质灾害点77个,灾害点密度0.21/km²,(中型滑坡5个、小型滑坡56个、中型崩塌3个、小型崩塌1个、大型泥石流1个、中型泥石流2个、小型泥石流9个)。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740.31

45.49

1

676.44

九乡北古城东-狗街东中易发区

区内以构造溶蚀低浅割低中山地貌为主,少量构造侵蚀、剥蚀低中山地貌,地形坡度一般10-25°;区内主要出露侏罗系、泥盆系、志留系、寒武系及少量南华系陆良组地层,其中尤以寒武系地层出露较多,岩性主要以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白云岩、灰岩为主,少量长石石英砂岩、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主要工程地质岩组为层状较软-软弱的泥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较坚硬长石石英砂岩岩组,坚硬块状-中层状强岩溶化灰岩、白云岩岩组;岩体风化作用较强,残坡积松散,一般厚2-5m。褶皱、断裂较发育,地质构造中等复杂。区内位于南盘江中、上游地区,区内河流、沟谷下蚀、侧蚀作用较强;人类活动强烈,主要为城镇建设、公路建设、农村建房及陡坡垦植等,土壤侵蚀强度中等强烈。

发育各类地质灾害点36个,灾害点密度0.053/km²,(中型滑坡1个,小型滑坡21个、小型崩塌10个、中型泥石流1个,小型泥石流3个)。

2

63.91

南羊-匡远西中易发区

区内为以构造侵蚀、剥蚀低中山地貌为主,构造溶蚀低中山地貌次之。最高点海拔2184m,最低点海拔1560m,最大相对高差624m,坡度一般1025度。主要出露第四系、第三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寒武系地层,岩性主要为砂页层、粉砂岩、泥岩、白云岩、灰岩,少量灰岩长石石英砂岩;主要工程地质岩组为层状较软泥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较坚硬长石石英砂岩岩组,坚硬块状-中层状中等岩溶化灰岩、白云岩夹较软质板岩岩组、坚硬块状碎裂状岩组。岩体风化作用较强,残坡积松散,一般厚2-5m。县域境内的主干断裂嵩明~华宁断裂和小江断裂从本区通过,地质构造复杂。该区人类活动强烈,主要为采矿、铁路、公路、水库及农村建房等,尤其采矿工程,为宜良县煤矿主产地,由于采矿历史长、开采集中、无序,对地质环境破坏严重,且采矿弃渣无设施随意堆置,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差,土壤侵蚀以中~轻度为主,局部达重度。

发育各类地质灾害点2个,灾害点密度0.031/km²,(中型滑坡1个、小型滑坡1个、未见崩塌、泥石流发育)。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137.14

8.42

137.14

狗街-北古城低易发区

位于宜良盆地与四周山体斜坡交接的坡麓地带,地形坡度一般1020°。地层岩性以砂页岩为主,为粘土和基岩风化土次之。地质构造中等复杂~简单,地质环境条件中等复杂~简单;岩体风化作用较强,岩土体破碎,区内人类活动主要为城镇建设、道路建设、农村建房及陡坡垦植等,土壤侵蚀强度中等。

发育各类地质灾害点3个,灾害点密度0.039/km²,地质灾害风险等级中风险2个,低风险1个。



重点防范区块

根据今年预测的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主要区段分布情况,在区域地质环境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气象部门提供的2024降雨趋势预测,结合近年宜良县已建、在建、拟建工程分布、重点开发区情况及人口和财产分布的密度,经综合评定,圈定出2024宜良县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块为以下14个:

1.匡远街道安(宁)石(林)公路通过区:主要防范区段为水晶坡、安家田、江头村、及木渣箐等箐深、坡陡、切坡大的路干两侧村庄、人口密集区。

2.匡远街道昆(明)石(林)高速公路通过区:主要防范区段为清水沟、木渣箐、七星等箐深、坡陡、新切坡度较大的路干两侧村庄、人口密集区。

3.匡远街道南(宁)昆(明)铁路通过区:主要防范区段为宝洪、永丰、金梅等三个村委会村庄、人口密集区。

4.东山片区:主要防范区段为小渡口至古城镇南北村之间原采石场所以下的工厂、村庄、人口密集区。

5.北古城镇南盘江流域区:主要防范区段为柴石滩水库大坝及以下重要工程设施和村庄、人口密集区。

6.北古城镇龙兴村委会:主要防范区段为龙兴村委会所在地村庄、人口密集区。

7.产业园区:主要防范区段为北古城镇与耿家营乡接合部位原采石场及已建厂房和村庄、人口密集区、产业园区的工厂。

8.马街镇贾龙河流域区:主要防范区段为马家冲、方家营、沙坡地、迎溪村等村庄、人口密集区。

9.竹山镇磷矿开采区域周边的村庄、铁路等。

10.竹山镇巴江流域区:主要防范区段为莫落克、密枝棵、龙扎坝及禄丰村等村庄、人口密集区。

11.耿家营乡马蹄河流域区:主要防范区段为尼龙、小扯郎、胡家村等地形陡峻有水库水利设施的村庄、人口密集区。

12.海马箐水库、大平滩水库建设区:主要防范范围为水库区、取排土区域及周边村庄。

13.东西灌渠、云贵线铁路、东南线铁路、宜石高速公路、福宜高速公路、三清高速公路、云桂铁路、东南绕城高速公路建设区: 主要防范范围为路线正线建设区、取排土区域及沿线村庄。

14.宜良依云溪谷住宅区:主要防范区内房屋、道路高坎边坡稳定性。

)重点防范

根据宜良县气象部门降雨量趋势预测结果,宜良县自然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发生于510月,所以确定510月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除上述重点防范期外,凡连续5日降雨量合计超过150毫米、日降雨量大于50毫米或连续干旱后突降暴雨的时段,也应按照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对待。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宜良县2024地质灾害成灾区块预测有14个区域,有145处地质灾害成灾点,主要分布于南盘江、巴江、贾龙河、马蹄河流域和公路、铁路交通沿线,以及在建工程建设区、取排土场等区域,对近年来成灾频繁、隐患较大的灾点,汛期要重点加强防范。针对上述区域,提出2024防治措施如下:

(一)强化管理措施

按照县委统一领导,县政府具体负责,县自然资源部门协调指导,主管部门齐抓共管,县乡两级联动,与社会共同参与的要求,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止责任。

1.加强领导,建立机构。

成立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及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协调、监督指导(挥)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长:            县委副书记、县长

副组长:鲁发梁 县委常委、县人武部部长

县政府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

县政府副县长

员:刘东东 县政府办副主任

县自然资源局局长

胡从奎 县应急局局长

县发改局局长

刘贯中 县科技工信局局长

王中慧 县民政局局长

县财政局局长

郭勤良 生态环境分局局长

徐艾东 县住建局局长

县交运局局长

段继书 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县水务局局长

肖红升 县文旅局局长

李红梅 县卫健局局长

邵劲松 县林草局局长

县气象局局长

各乡镇(街道)行政主要领导

领导小组下设地质灾害防治综合办公室在宜良县自然资源局,由宜良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刘鋆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始终把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认真履行职责。县政府是地质灾害防治的责任主体,自然资源局、应急局、民政局、住建局、水务局、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实施情况的检查、评价和监督,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强化方案的指导和约束功能。各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作为本单位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抓实抓好。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互通信息,确保群测群防体系正常运转,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畅通,应急响应迅速、高效。特别是自然资源、水务、气象部门要开展好地质灾害气象水文预报预警工作,使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地质灾害信息,提前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把十有县创建作为今后宜良县地质灾害防治的核心内容,围绕该建设标准,做深、做细、做实各项工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创新方式,不断完善,稳步提高全县的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全力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在县级和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立后,为使宜良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更为明确、行动更为协调和统一,由宜良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街道)签订《宜良县2024度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

3.县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在汛期前对县境内的各类防灾工程进行一次系统检查,以便及时掌握灾害防治工程的防治效果、治理效益、运行情况等,并及时处理现有防治工程中存在的问题,防止工程失效造成的灾害。

4.宜良县自然资源局负责指导各乡镇(街道)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预报系统,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以预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方针和防治结合、群专结合、单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结合、重点建设规划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原则。

5.县自然资源局负责指导各乡镇(街道)切实抓好四项制度、三条措施的制定落实及两卡一书的填发工作。

6.县自然资源局负责指导各乡镇(街道)认真对辖区内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和监测,近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对每一个地质灾害点实行专人负责监测,对危害严重、隐患较大的灾害点聘请专业队伍进行调查,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并逐点制定报警、疏散、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预防措施。

7.县自然资源局负责指导各乡镇(街道)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和《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开展城镇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尽量避免或减少缺少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资料建设而造成的损失。

8.县自然资源局负责聘请有关专家对全县8个乡镇(街道)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建设及有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队伍素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地质灾害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抗灾人人有责意识和能力,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9.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单位组成督查组,对各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督查,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回检查;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负责对本乡镇(街道)境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不定期巡查。

10.各乡镇(街道)以属地管理为主,建立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本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乡级重要(危险)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实行乡镇(街道)主要领导负责制,全面负责各自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1.建立防灾减灾指挥机构,进行应急指挥、协调、上报等工作。其上报程序和内容为:

1)小型地质灾害:监测人员报到当地村委会,再由村委会报到乡镇政府,同时及时向宜良县自然资源局矿产地质科报告,自然资源局负责组织灾情调查。

2)中型地质灾害:宜良县自然资源局在24小时内上报政府和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同时报省(厅)级主管部门。

3)大型地质灾害:宜良县自然资源局在12小时内按程序上报县政府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省(厅)级主管部门、省政府、自然资源部和国务院相关部门,以后每隔24小时向国务院主管部门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直到调查结束。

4)特大型地质灾害:由宜良县自然资源局在6小时内按程序上报政府、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报省(厅)级主管部门、省政府和国务院主管部门,以后每隔24小时向国务院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直到调查结束。

地质灾害上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和失踪的人数,经济损失,危害对象(人员、单位名称、固定资产等),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诱发因素、成因和发展趋势,采取的对策和措施等。

根据实地调查,宜良县现有地质灾害多属小型,其防治应以灾害点所在乡镇(街道为主,宜良县地质灾害领导小组将按各部门职能职责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进行处置。

(二)培训宣传措施

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站相关专家的指导下,要积极做好本部门和基层领导干部以及监测人员的培训工作,逐步实现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此外,充分利用广播、报刊、科普手册、杂志、标语、板报、电视、互联网等宣传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地质灾害科普知识及防灾减灾措施,加强广大民众对地质灾害危害的认识,强化减灾意识,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实施重点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按照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地质灾害需要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选择严重威胁城镇、集中居民点、矿山、交通干线、重要工程设施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治理工程。一方面认真做好以前年度项目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督促工作,另一方面及时组织开展新项目的现场核查、勘查与可研、论证并指导、协调街道及时组织实施工作。

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遵循先急后缓、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工程简单、技术要求不高的措施进行工程防治,切实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认真核实引发者,并监督引发者完成其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对于自然产生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经费实行县政府乡镇(街道自筹为主,并向市级财政适当补贴的办法,人为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由工程活动主体责任单位(人)出资进行治理。

为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对重点地段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或部分影响较多的、难以治理的地质灾害,进行必要的工程治理。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治理,主要针对其控制和诱发等因素:一是消除或减轻水对斜坡滑坡的影响;二是改变坡体外形,增加抗滑力;三是改变滑坡带土石性质,阻滞坡体的滑动。可选择排(排水)、稳(稳坡)、固(加固)、拦(拦挡、拦截)等不同方法,以某种方法为主,综合治理。泥石流工程治理,应针对形成泥石流的三个必要条件和泥石流运动的三个区域,结合地形、保护对象、施工条件等采用不同方法,重点采用分离水土固沟稳坡定向排淤等不同措施(表1-6),对泥石流进行有效控制。

根据宜良县辖区内地质灾害点的发育特征和灾害情况,提出以下工程治理措施:

1.削坡减载

改变斜坡外型主要包括削坡减重和坡脚反压两种办法,即对坡前部加载(反压),以增加抗滑力;对滑坡后部(主滑段和牵引段)削坡减重,以减少下滑力,最终达到稳定滑坡的目的。

2.排水

鉴于十滑九水的滑坡灾害的基本认识,排水措施几乎适用的所有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特别是由于降水或灌溉引起的土质滑坡,排水措施对提高斜坡的稳定性可以到良好的效果。

3.生物工程

滑坡灾害,不少是由于水土流失恶性发展的直接结果,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无序采矿等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生物生态措施是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山地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采用封山育林育草、种草植树及改良耕作技术、改善农牧业经营方式等方法。封山育林育草是恢复和改善植被的重要措施,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等优点,治理区一般应尽量划为封山育林区,并严格管护。种草植树应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选择适宜物种、造林季节和造林方法,同时根据具体的防治目的,建造不同的植物群落,如生物谷坊、生物篱、沟底林、水源涵养林、护堤林等;改良耕作技术,改善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农、牧业经营方式,主要是推广免耕法,推行坡改梯、水改旱,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区改牲畜敞放为圈养等。

4.支挡工程

1)抗滑跺:对于滑体不大,滑动面位置低于坡脚不深的中、小型滑坡,可就地选取石块在滑坡体前垒砌成石跺以阻止滑坡下滑。

2)抗滑挡墙:是一种阻挡滑体滑动的工程措施,适用于治理因河流冲刷或因人为切割支撑部分而产生的中、小型滑坡,但不适宜治理滑床松散、滑面容易向上或向下发展的滑坡。抗滑挡墙,一般多设置于滑坡前缘,基础要埋入滑面以下稳固层中,墙上设置泄水孔。

3)抗滑桩:一般采用木桩、钢筋混凝土管桩、钢管桩、钢轨桩、钻孔灌注桩和挖孔桩等直接打入滑床,以增大滑动面抗滑力,使滑坡稳定。

4)锚固:主要用于岩质滑坡。利用穿过软弱结构面、深入至完整岩体内一定深度的钻孔,插入钢筋、铁棒、钢索及回填混凝土,借以提高岩体的摩擦阻力、整体性与抗剪强度,使不稳定岩体固定在稳定岩体中。

1-6 工程治理措施及适用条件表

适用条件

削方减载

滑坡、不稳定斜坡助滑段,不适用工程量大或削方后坡体仍不稳定的陡坡

护坡

(片石砌护)

用于防止坡体局部崩落和坡面冲刷作用

地表排水

普遍适用,尤其对透水性强的土质斜坡效果更佳

锚固

适用于岩质斜坡或滑床较完整的滑坡

抗滑桩

适用性较广,尤其对滑面不陡,滑床较完整的滑坡,其效果更好

挡墙

适用于规模较小、剩余下滑力不大的滑坡

生物工程

防止水土流失和泥石流,也可保护斜坡、滑坡坡面,有利于坡体稳定

稳拦

适用于泥石流沟的上游物源区,起稳床固沙作用

排导

适用于泥石流的堆积扇,改善泥石流流势,保护建筑物安全

避绕

适用于泥石流形成区或流通段,跨沟域排泄,堆放泥石流固体物质

(四)继续做好搬迁避让工作

搬迁避让主要针对于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难度和投资均较大,且所保护的对象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效益均小于投入的资源效益,因此对该类地质灾害的危害一般尽量采用搬迁避让方式:一是工程建设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二是居于相对于前者稳定的地质灾害点上的居民,在汛期或遇暴雨时,撤离危险区暂时躲避;三是居住在治理难度和投资较大的不稳定地质灾害体上的居民和单位,一般采用避灾搬迁的方式避免地质害的危险区。避灾搬迁工程实施按近期和远期两步进行,即20222025年为近期,20262030年为远期。

(五)完善监测预警措施

1.群测群防

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通知》(云政发〔201320号文件精神,加强和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落实监测和防治工作责任制,对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员已经发生变化的要及时调整。新发现的隐患点要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网络,明确责任主体,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警示牌,加强监测预警。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群测群防员等的防灾知识技能培训,增强其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

根据群测群防点分级管理要求,分清各级网络的职责是保证各级群测群防网络协同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县、乡镇、居委会三级群测群防网络应按《云南省地质灾害处置规定》要求,逐级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切实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四项制度三条措施,加大监测频率,对重大隐患点实行24小时监测,一旦发生险情及时预警预报,发现临灾征兆时,各级政府要及时组织群众有序、安全撤离到安全场所。

2.地质灾害巡查、排查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昆明市2024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意见》文件精神,重点做好排查、值守和应急处置工作。

二是做好值班和信息报送,严格实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发现险情按照有关规定报送地质灾害灾情、险情。

三是加强汛前应急演练,通过演练明确受威胁群众撤离的信号、路线、应急避灾场所等。

四是做好应急处置,遇有灾情、险情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抢险救灾,重点要做好受威胁人员转移和二次灾害的防范。

3.“两卡一书发放

继续做好对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填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避险明白卡隐患通知书,让居民全面掌握居住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掌握紧急避险知识。

4.地质灾害监测

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通知》(云政发〔201320文件精神,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善监测预报网络。构建完善自然、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预警预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和覆盖范围。一是对县城区、乡村、学校、医院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人口密集区上游易发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峡谷地带,要加密部署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等专业监测设备,加强监测预报,确保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发出预警。二是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宣传车和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重点加强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区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并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逐户通知等方式,将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受威胁群众。

(六)完善应急体系、提高应急能力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领域的应用和拓展,将地质灾害资料、遥感图像、GPS数据存到具有统一地理坐标系统的空间数据库中,进行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并根据气象、灾害变化、监测预报等信息的实时反馈而更新,其主要包含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建设、空间分析模块、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和信息管理模块等方面的内容。全县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随着境内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完成,信息系统建设已具雏形结合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等工作的进展,要求在2024底基本完成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应急体系提高应急能力。

(七)积极组织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通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旨在检验各部门职责的分工落实、应急队伍的协调能力、技术装备的合理配置、受灾群众的防灾自救意识,进一步熟悉应急处置程序,提高应急处置的速度反应能力,从而能迅速、高效、有序的安全撤离险区群众,做好地质灾害的防灾和抢险救灾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八)加强预警预报、提高地灾监测预警预报水平

县气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局要密切配合,时时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掌握雨情、水情信息,提高预警预报的精细度和准确度。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宣传车、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方式,及时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威胁地区全体干部群众,做到提前预警、及早预报,科学指导各地开展防灾工作,务必将预警信息通知到村、到户、到工地,防止预警信息发布出现盲区,坚决杜绝因信息发布不到位而导致地质灾害现象发生。

五、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人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小分队由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水务局、县交运局等相关部门中具有较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同时聘请灾害地质专家和工程地质专家当有地质灾害发生或地质灾害险情出现时,能迅速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查明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和已造成的损失,分析地质灾害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理措施,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抢险救灾应急运行系统见框图1-2

图片2


1-2 宜良县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组织结构示意图

   各工作组组成及主要职责:

县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抢险救灾组、监测预报组、医疗救护组、物资保障组、后勤保障组、治安消防组、专家咨询组、财务组、调查组、秘书宣传组,各工作组组成及职责如下:

(一)办公室

督促、检查、落实各部门地质灾害应急准备工作;收集、分析和报告灾情信息,组织地质灾害灾情、险情调查和评估,提出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建议传达领导小组的各项指示、命令,实施、协调并督促、检查、落实各项应急工作负责有关信息、联络等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二)抢险救灾组

由县人武部牵头,县应急管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公安局和各乡镇(街道)人员组成,人数由领导小组根据险情或灾情确定。

主要职责:集合抢险救灾队伍和救灾设备设施,指导和支持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引发的水灾、火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进行抢险,消除隐患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组织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财产转移到安全地带。

(三)专家调查组

由县自然资源局牵头,有关技术支撑单位、县住建局、县交运局、县水务局、县应急局组成。

主要职责:调查、核实灾害发生的时间、位置、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查明灾害类型、规模、潜在的威胁和影响范围以及灾害成因和诱发因素组织灾情监测和评估,预测灾害发展趋势和潜在威胁根据灾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防范的对策、措施并报告领导小组。

(四)医疗救护组

由县卫健局牵头,县卫生防疫部门、医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各乡镇(街道)卫生院(所)等单位组成。

主要职责:组织急救队伍,抢救伤员,向灾区提供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五)治安消防组

由县公安局牵头,县消防大队、县人武部和各乡镇(街道)工作人员以及村干部等组成。

主要职责: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负责救灾物资和灾区人员、财产、政府机关及重要部门、单位的安全,必要时实施交通管制,同时认真排查涉黑、涉恶线索,防止黑恶势力阻止、延误抢险救灾或哄抢救灾物资,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让受灾人民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

(六)物资保障组

由县民政局牵头,县发改局、县财政局等单位组成。

主要职责:协助灾区各乡镇(街道)做好灾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包括急需的救济物资供应、调配和管理等工作。

(七)后勤保障组

由县财政局牵头,县发改局、县民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生态环境分局等单位组成。

主要职责:负责县级应急救灾资金的筹集和落实,做好应急款物的分配及使用的指导、监督管理做好灾民的转移、临时安置及死难者的善后等工作。

(八)秘书宣传组

由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等单位组成。

主要职责:采用电视、广播、网络、自媒体等跟踪灾情变化,负责抢险救灾工作的宣传和新闻报道


附件1 宜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表

北古城镇(17处)

隐患点名称

地理位置

隐患点类型

险情等级

北古城镇安南架格村崩塌

24°56′05.87″

103°16′43.44″

崩塌

北古城镇安南木龙堡滑坡

24°57′24.78″

103°16′52.24″

滑坡

北古城镇北墩子新村岔田滑坡

25°02′44.04″

103°11′42.43″

滑坡

北古城镇大薛营上燕窝村滑坡

24°58′55.41″

103°12′24.82″

滑坡

北古城镇合兴新安村滑坡

25°08′03.75″

103°08′38.59″

滑坡

北古城镇龙兑大干沟村滑坡

25°00′37.81″

103°17′19.49″

滑坡

北古城镇龙兑大过涧村滑坡

25°00′27.14″

103°16′27.77″

滑坡

北古城镇龙兑大龙兑村泥石流

25°00′00.38″

103°19′01.92″

泥石流

北古城镇龙兑小干沟村崩塌

25°00′53.82″

103°17′13.15″

崩塌

北古城镇龙兑小龙兑村滑坡

25°00′19.57″

103°19′07.38″

滑坡

北古城镇龙兴龙兴大村泥石流

25°05′21.00″

103°07′54.70″

泥石流

北古城镇龙兴龙兴中村泥石流

25°05′41.44″

103°07′57.30″

泥石流

北古城镇米户下麻邑村崩塌

25°05′23.08″

103°09′35.67″

崩塌

北古城镇清水塘豹子洞村滑坡

25°05′19.01″

103°12′30.06″

滑坡

北古城镇清水塘芦柴箐村滑坡

25°04′17.01″

103°12′12.28″

滑坡

北古城龙兴社区岔河小组岔河小组滑坡

25°05′6.30″

103°08′53.94″

滑坡

北古城合兴社区大河小组大河小组滑坡

25°09′36.30″

103°08′25.41″

滑坡

耿家营乡(14处)

隐患点名称

地理位置

隐患点类型

险情等级

耿家营乡藏方老湾子村滑坡

25°02′22.36″

103°14′32.20″

滑坡

耿家营乡藏方上龙潭村小组滑坡

25°03′27.85″

103°13′16.97″

滑坡

耿家营乡扯郎大扯郎滑坡

25°09′51.21″

103°16′03.76″

滑坡

耿家营乡扯郎芹菜塘崩塌

25°11′01.49″

103°15′59.30″

崩塌

耿家营乡扯郎双龙潭滑坡

25°11′58.33″

103°16′07.76″

滑坡

耿家营乡耿家营獐子坝村崩塌

25°00′52.06″

103°14′07.73″

崩塌

耿家营乡尖山岔箐村滑坡

25°04′26.44″

103°13′07.25″

滑坡

耿家营乡尼龙麦地冲滑坡

25°09′08.20″

103°13′20.56″

滑坡

耿家营乡尼龙尼龙村滑坡

25°07′57.54″

103°14′43.15″

滑坡

耿家营乡石子胡家村崩塌

25°03′37.73″

103°15′35.83″

崩塌

耿家营乡羊桥爬车箐村滑坡

25°07′02.37″

103°14′22.14″

滑坡

耿家营乡羊桥中岭干村滑坡

25°06′54.11″

103°14′05.24″

滑坡

耿家营乡羊桥中岭干村小组羊街路村滑坡

25°07′07.96″

103°13′56.49″

滑坡

耿家营乡玉鼓玉鼓村崩塌

25°01′21.17″

103°15′12.68″

崩塌

狗街镇(13处)

隐患点名称

地理位置

隐患点类型

险情等级

狗街镇高古马红石崖滑坡

24°45′35.74″

103°06′44.89″

滑坡

狗街镇里营沈伍营村滑坡

24°46′25.96″

103°09′41.04″

滑坡

狗街镇莲华山冲箐滑坡

24°44′39.90"

103°10′17.52"

滑坡

狗街镇龙保水箐村滑坡

24°47′03.67″

103°10′41.60″

滑坡

狗街镇双龙白石岩村滑坡

24°42′56.36″

103°06′37.64″

滑坡

狗街镇双龙短白田滑坡

24°43′09.11″

103°08′29.12″

滑坡

狗街镇双龙祭龙村滑坡

24°42′11.18″

103°7′53.75″

滑坡

狗街镇双龙梨棵村滑坡

24°42′11.70″

103°07′10.38″

滑坡

狗街镇双龙上戈衣滑坡

24°43′1.85"

103°07′54.37"

滑坡

狗街镇双龙水田村滑坡

24°43′20.59″

103°6′45.36″

滑坡

狗街镇中营中营二社、三社滑坡

24°48′07.52″

103°10′14.75″

滑坡

狗街镇双龙下戈衣下戈衣滑坡

24°42′59.03"

103°07′59.48"

滑坡

狗街镇双龙五道水五道水滑坡

24°44′01.85″

103°06′49.68″

滑坡

九乡乡(11处)

隐患点名称

地理位置

隐患点类型

险情等级

九乡乡甸尾安脚下村崩塌

25°06′18.97″

103°27′02.28″

崩塌

九乡乡甸尾畜牧场村滑坡

25°07′06.40″

103°25′32.10″

滑坡

九乡乡甸尾甸尾河村滑坡

25°06′33.29″

103°24′13.55″

滑坡

九乡乡陇城拖麦里村滑坡

25°8′31.28″

103°20′47.97″

滑坡

九乡乡明月阿路龙村滑坡

25°06′25.22″

103°19′48.81″

滑坡

九乡乡明月下石板河村滑坡

25°07′41.64″

103°21′29.12″

滑坡

九乡乡铁厂兑冲新村滑坡

25°02′47.37″

103°22′44.79″

滑坡

九乡乡小河小河村泥石流

24°57′20.89″

103°27′26.29″

泥石流

九乡乡月照俄子箐村滑坡

25°09'56.39″

103°27'14.72″

滑坡

九乡乡月照梅新村滑坡

25°10′50.59″

103°26′31.56″

滑坡

九乡乡月照小哲宗村滑坡

25°10′39.91″

103°25′23.42″

滑坡

匡远街道办事处(7处)

隐患点名称

地理位置

隐患点类型

险情等级

匡远街道办事处宝洪社区江头村一组崩塌

24°57′58.02″

103°08′12.15″

崩塌

匡远街道办事处宝洪社区上安家田村泥石流

24°58′49.97″

103°07′25.06″

泥石流

匡远街道办事处宝洪社区水晶坡二组滑坡

24°58′24.74″

103°06′44.87″

滑坡

匡远街道办事处宝洪社区下安家田村滑坡

24°58′26.51″

103°07′39.74″

滑坡

匡远街道办事处七星社区木渣箐滑坡

24°54′23.56″

103°12′45.25″

滑坡

匡远街道办事处永丰社区宝洪寺村滑坡

24°59′50.51″

103°07′43.80″

滑坡

匡远街道办事处木兴社区大木兴泥石流

24°54′12.06″

103°10′52.46″

泥石流

马街镇(12

隐患点名称

地理位置

隐患点类型

险情等级

马街镇马家冲社区马家冲泥石流

25°10′31.65″

103°10′35.50″

泥石流

马街镇华家营华家营滑坡

25°14′35.68″

103°13′02.98″

滑坡

马街镇华家营山口坡滑坡

25°16′39.32″

103°13′22.51″

滑坡

马街镇华家营细节村滑坡

25°15′38.57″

103°14′10.55″

滑坡

马街镇马家冲社区永乐村滑坡

25°09′10″

103°10′21″

滑坡

马街镇平田村委会蜜蜂箐滑坡

25°13′34.78″

103°10′53.03″

滑坡

马街镇平田村委会平田村滑坡

25°13′01.91″

103°11′16.01″

滑坡

马街镇兴隆村委会阿细田滑坡

25°12′52.75″

103°14′25.62″

滑坡

马街镇兴隆村委会夫烟箐滑坡

25°12′17.32″

103°14′21.23″

滑坡

马街镇洋喜村委会苏海村滑坡

25°13′09.94″

103°12′58.75″

滑坡

马街镇洋喜村委会张龙凹滑坡

25°13′32.71″

103°12′26.01″

滑坡

马街镇马家冲小新村小新村滑坡

25°09′14.52″

103°10′13.08″

滑坡

南羊街道办事处(9处)

隐患点名称

地理位置

隐患点类型

险情等级

南羊街道办事处黄堡社区下安乐滑坡

24°52′53.20″

103°06′54.63″

滑坡

南羊街道办事处葡萄社区腊介村滑坡

24°46′16.18″

103°04′30.12″

滑坡

南羊街道办事处葡萄社区葡萄村滑坡

24°46′28.83″

103°04′49.82″

滑坡

南羊街道办事处葡萄社区沙河村滑坡

24°47′31.20″

103°05′16.56″

滑坡

南羊街道办事处五星社区西毛营滑坡

24°51′17.92″

103°08′01.18″

滑坡

南羊街道办事处新庄社区黄家庄滑坡

24°49′0.52″

103°04′33.95″

滑坡

南羊街道办事处新庄社区毛家庄滑坡

24°46′42.89″

103°03′46.86″

滑坡

南羊街道办事处新庄社区小庄村滑坡

24°48′07.78″

103°03′52.72″

滑坡

南羊街道办事处新庄社区新庄村滑坡

24°47′58.07″

103°03′39.53″

滑坡

竹山镇(62处)

隐患点名称

地理位置

隐患点类型

险情等级

竹山镇白车勒二亩甸滑坡

24°33′54″

103°05′37″

滑坡

竹山镇白车勒二台坡滑坡

24°34′31.10″

103°05′29.75″

滑坡

竹山镇白车勒老窝铺滑坡

24°34′08.35″

103°03′41.03″

滑坡

竹山镇白车勒小荒田村崩塌

24°33′58.84″

103°05′34.30″

崩塌

竹山镇白车勒竹箐村滑坡

24°34′44.90″

103°04′50.32″

滑坡

竹山镇白尼莫海巴村滑坡

24°35′47.71″

103°03′30.81″

滑坡

竹山镇白尼莫尼海渡村滑坡

24°37′24.7″

103°03′33.4″

滑坡

竹山镇班庄新村滑坡

24°33′48.25″

103°06′55.48″

滑坡

竹山镇班庄雨格甸村滑坡

24°36′17″

103°07′35″

滑坡

竹山镇叠水红元旧村滑坡

24°38′41.75″

103°09′45.74″

滑坡

竹山镇叠水红元新村滑坡

24°38′46.83″

103°09′56.23″

滑坡

竹山镇叠水林庄村滑坡

24°39′34.91″

103°11′0.2″

滑坡

竹山镇叠水小河村滑坡

24°39′43.70″

103°10′48.50″

滑坡

竹山镇叠水新改田村滑坡

24°40′51.21″

103°10′34.24″

滑坡

竹山镇叠水岩子脚村崩塌

24°39′13.81″

103°10′36.50″

崩塌

竹山镇豆达大龙潭村滑坡

24°36′48.17″

103°05′46.80″

滑坡

竹山镇豆达旧村滑坡

24°36′32.14″

103°06′32.62″

滑坡

竹山镇豆达陷塘村滑坡

24°37′01.10″

103°06′26.30″

滑坡

竹山镇豆达中豆达村泥石流

24°37′12.27″

103°7′21.10″

泥石流

豆达小普伴小普伴滑坡

24°36′45.13″

103°06′45.78″

滑坡

竹山镇干塘子篙枝箐村滑坡

24°41′02.17″

103°07′38.65″

滑坡

竹山镇干塘子金光寺村滑坡

24°41′20.20″

103°08′21.50″

滑坡

竹山镇禄丰禄丰村泥石流

24°34′29.29″

103°06′46.86″

泥石流

竹山镇路纳乍列老寨滑坡

24°33′46.63″

103°08′33.34″

滑坡

竹山镇路纳乍列新寨滑坡

24°33′38.93″

103°08′19.33″

滑坡

竹山镇路则大脑包村后滑坡

24°40′2.58〃

103°03′30.60〃

滑坡

竹山镇路则老岩头村后滑坡

24°40′6.80″

103°03′43.16″

滑坡

竹山镇路则里火山村后滑坡

24°40′26.42″

103°04′04.46″

滑坡

竹山镇路则四角田村滑坡

24°41′19.52″

103°03′0.17″

滑坡

竹山镇路则村大核桃树滑坡

24°40′28″

103°03′32″

滑坡

竹山镇麦地山碧色村滑坡

24°38′19.37″

103°10′26.28″

滑坡

竹山镇麦地山麦地山村滑坡

24°38′0.09″

103°10′09.81″

滑坡

竹山镇麦地山小泥溪村滑坡

24°37′17.54″

103°10′24.95″

滑坡

竹山镇密枝棵龙扎坝村泥石流

24°35′38.40″

103°07′12.76″

泥石流

竹山镇密枝棵小茂所村泥石流

24°36′15.09″

103°07′38.12″

泥石流

竹山镇密枝棵小箐湾沟泥石流

24°36′09.21″

103°07′30.72″

泥石流

竹山镇密枝棵漩水湾村泥石流

24°35′56.21″

103°7′14.79″

泥石流

竹山镇尼者尼者村泥石流

24°35′16.60″

103°06′05.80″

泥石流

竹山镇尼者小河滑坡

24°35′12″

103°06′13″

滑坡

竹山镇团山老黑山村东北泥石流

24°36′40.31″

103°08′04.46″

泥石流

竹山镇团山三家村泥石流

24°36′55.42″

103°08′01.23″

泥石流

竹山镇团山团山村滑坡

24°37′46.29″

103°08′14.84″

滑坡

竹山镇团山小平地(红岩子)潭村崩塌

24°37′27.29″

103°08′33.35″

崩塌

竹山镇乌旧坝口村滑坡

24°39′41.00″

103°04′07.39″

滑坡

竹山镇乌旧乌旧村滑坡

24°39′12.59″

103°03′31.64″

滑坡

竹山镇乌旧转山田村滑坡

24°38′44.30″

103°03′45.80″

滑坡

竹山镇先锋大黑箐滑坡

24°39′19.88″

103°07′54.18″

滑坡

竹山镇先锋大箐滑坡

24°40′00.20″

103°07′56.40″

滑坡

竹山镇先锋萝萝箐滑坡

24°40′13.00″

103°07′57.10″

滑坡

竹山镇先锋小水井村滑坡

24°38′20.38″

103°06′50.01″

滑坡

竹山镇徐家渡海洛田村泥石流

24°35′46.60″

103°02′33.50″

泥石流

竹山镇徐家渡老母地村崩塌

24°38′17.51″

103°02′31.46″

崩塌

竹山镇徐家渡小浪田泥石流

24°34′35.11″

103°02′36.63″

泥石流

竹山镇徐家渡徐家渡村泥石流

24°37′30.29″

103°02′09.17″

泥石流

竹山镇竹山大玉龙滑坡

24°37′24″

103°04′37″

滑坡

竹山镇竹山老马地滑坡

24°39′45.56″

103°05′23.40″

滑坡

竹山镇竹山外水沟村滑坡

24°37′52.17″

103°04′37.66″

滑坡

竹山镇竹山外水沟村待客房下滑坡

24°37′44.29"

103°04′28.08"

滑坡

竹山镇竹山下营盘村滑坡

24°37′03.69″

103°04′31.19″

滑坡

竹山镇竹山小凹村滑坡

24°39′13.33″

103°05′46.38″

滑坡

竹山镇竹山杨梅山村滑坡

24°37′24″

103°04′38.19″

滑坡

竹山镇竹山以水沟滑坡

24°37′39.51″

103°04′35.68″

滑坡

《关于印发2024年度宜良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政策解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