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良县人民政府 www.kmyl.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依申请公开
索引号: 750659971-202103-392603 主题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宜良县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 2021-03-31 10:40
名 称: 宜良县政务服务管理局 2020年工作总结“十三五”工作总结 2021年工作计划“十四五”工作计划
文号: 关键字:

宜良县政务服务管理局 2020年工作总结“十三五”工作总结 2021年工作计划“十四五”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1-03-31 10:40 浏览次数:571
字号:[ ]

      按照《中共宜良县委办公室关于报送2020年工作总结、2021年工作计划和“十三五”工作总结、“十四五”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现将相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工作措施

1.开通政务服务绿色通道,应对疫情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一是出台《关于支持企业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增长的16条措施通知》,制定减免租金减免税费、延期纳税、融资担保、缓交水电费等具体措施,对全县中小微企业实行全方位扶持。二是政银企合作助力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召开“应对疫情、共渡难关”政银企对接会,搭建政银企合作交流平台,全面梳理汇编各驻宜金融机构疫情期间助企惠民金融政策、企业开户联系人、融资贷款业务联系人等宣传资料,全方位、多渠道服务企业需求,采取有效举措缓解县内中小微企业资金压力,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截至目前,累计259家企业获得授信4.26亿元,各金融机构已放款1.8亿元。三是针对疫情影响大力推行“网上办”“掌上办”“预约办”,开设企业办事绿色通道、群众办事前置窗口,推行“不见面”投标和远程异地评标,累计接待电话咨询服务 6000件次,网上受理申报服务3000件,实体大厅现场办理完结事项11万余

2.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营商环境提质有效。一是规章制度建设到位。牵头制定《宜良县优化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回应暂行办法》《宜良县2020年营商环境工作考核办法》《宜良县全面打造“营商环境最佳县”工作方案》等文件,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不断强化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品质。二是迎评备考准备到位。及时召开迎评备考和集中填报分析工作会,确保迎评备考工作有序推进。2020年在第一期“红黑榜”排名中,我县在18个县(市、区)中进入红榜第三,再次进入“红榜”,其中5项指标(开办企业、登记财产、纳税、获得信贷、政务服务)进入“红榜”;在第二期评价中综合排名第六,其中3项指标(政府采购、信用建设、政务服务)进入“红榜”。三是问题清单整改到位。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优认清我县营商环境存在问题,对每期“红黑榜”评价报告中指出的问题全盘认领,通过县领导带队调研、召开问题整改培训会、建立问题清单销号机制等方式,推进问题整改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工作推进督查到位。将营商环境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人大、政协专项督察,重点任务列入“宜良督查”APP交办、督办;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和企业家俱乐部,搭建政企沟通交流平台,畅通“昆明政商直通车”、营商环境投诉热线等诉求表达渠道,积极搭建多元化工作推进、考核、监督机制。五是方针政策宣传到位。《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后,及时印发《宜良县关于做好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有关工作的通知》,对《条例》宣贯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应用政务服务中心大厅LED大屏、党建宣传栏、“宜良政务”等平台向办事企业和群众开展点对点宣传,精准推送各类优惠政策信息,同时在政府网站、微信、“一部手机办事通”等多渠道公开。建立简报、专报制度,对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及时跟进解读,准确传递权威信息和政策意图,总结推广利企便民的创新典型做法,借鉴吸收有益经验,推动形成竞相优化营商环境的良好局面。

3.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根据市政务局试点总体安排,目前已完成宜良县权责清单第三方评审工作。一是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改革工作。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废、改、立”工作要求和国务院、省、市“放管服”改革精神,积极做好县乡镇(街道)两级权责清单的动态调整工作,及时承接和停止省市下放或取消的行政许可事项。二是积极开展权责清单和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工作。严格按省政府“五级十二同”的标准,及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简政放权、公开透明和便民高效的原则,梳理权责清单10类行政职权5006项,其中行政许可245项、行政处罚4213项、行政强制166项、行政征收31项、行政给付34项、行政检查157项、行政确认64项、行政奖励19项、行政裁决8项和其他行政权力69项政务服务基本目录7类审批类政务事项439项,其中行政许可245项、行政给付34项、行政确认64项、行政奖励19项、行政裁决8项、其他行政权力69项、公共服务事项200项。

4.持续强化互联网+监管”系统平台管理。强化监管系统网上平台管理,开展对全县各职能部门关于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平台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培训,积极组织督促各单位做好监管事项目录清单认领、检查实施清单梳理录入和监管行为数据采集工作截止目前,全县28家单位共认领监管事项目录清单957项,全县梳理完善行政检查实施清单903项认领率为99.69%有监管行为事项768项,无监管事项188,监管事项覆盖率为80.33%完成上级部门制定的工作目标。

5.持续推进投资项目帮办代办。积极推行投资项目全程免费审批代办服务工作,继续推进九乡旅游区建设项目、华强方特旅游项目是审批代办服务工作,新增宜良县三路一厂PPP项目、新加坡丰树高端冷链物流建设项目、韵达西南总部基地项目3个代办项目,预计总投资94.65亿元。

6.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一是落实便民惠民服务。强化首问负责、一次告知制度、提倡延时服务、代办服务、错时服务和免费邮递、打印、复印等便民服务截至目前,接办件25.24万件(含政务服务中心、各分中心),办结25.24万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99.8%二是推进主题式集成服务。以企业和群众“办成一件事”为标准,优化办事流程、缩短办理时限、减少提交材料,推出“企业开办”“二手房交易”“工建综合窗口”集成窗口主题套餐服务三是完成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专区建设。目前专区整合涉全县政务服务事项34个单位852项便民服务事项能在线办。四是做好省政务服务网上平台事项认领、完善、发布工作,推动全县政务服务事项35家县级单位和8个乡镇(街道)、116个村(社区)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事项认领和完善工作五是做好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平台在政务服务中心应用的日常管理工作,发现存在预审件或者新录入事项及时对接相关部门,并将平台办件情况实行季度通报今年1至10月,平台审批事项共198项,无超时件。六是持续加大“一部手机办事通”推广。出台《宜良县推动“一部手机办事通”常态化工作方案》,不断提高宜良县“一部手机办事通”的实名注册率和办件量。截止目前,宜良县在“一部手机办事通”上共有查询类办件量32.5万件、办理类办件量9928件、预约类办件量217件,实名认证数33862人。七是全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10月31日完成云南省政务服务平台切换工作。以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为原则,整合窗口设置,建设“企业开办”和23个“综合窗口”,办事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7.创新交易监督管理方式方法,确保公共资源交易公平、公正有序开展。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有效维护招投标市场秩序及公共资源交易的公平和公正,2020年上半年共受理投诉件1个;投诉回复不予支持处理1个;围标、串标行为1件(处理情况:处理记录不良行为企业及个人3家)。二是采用“暗标”方式进行评审,从今年4月1日起实现“暗标”评审常态化以技术手段方式有效打破专家围猎、违规分工、打分有倾向性等突出问题,突显公共资源交易公平公正截至目前,开展“暗标”项目共38个。三是组建辅助监督人员库,昆明市县区中第一家开展引入社会监督力量,6月11日,举办第一批公共资源交易人民监督员聘任仪式暨业务培训,对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的开评标、专家点名等活动进行现场全程进行监督四是以电子化交易发展为路径,不断优化交易流程和服务水平,努力打造管理到位、服务高效、监管有力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3月3日,我县实现首个远程在线项目开标。截止1031日,交易中心成功交易项目156项,有848家投标单位参与交易,交易259597.54万元,节约资金1346.95万元,节约率1.12%。其中,使用远程开标项目61个,291家投标企业参与投标。采用保险保单方式交纳投标保证金项目33个,涉及投标企业100家,共计盘活释放保证金2159.5142万元。

8.增强思想政治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一是开展“红色政务”系列活动。坚持以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党支部“主题党日”“政务晨读”“政务夜校”“岗位练兵”“宣誓仪等活动为载体,加强党组、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员先锋模范意识,健全窗口行业文明行为规范,推进服务内容、服务程序、服务效率、服务态度、服务标准、服务环境、服务形象“七提升”。二是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坚持以每季度“红旗窗口”“四心服务先锋”“最美微笑服务明星”评选活动和党员积分制管理为抓手,表彰先进典型,定期公布党员积分,积极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切实让躺着的站起来、站起来的跑起来、跑起来的争第一,促进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二)工作成绩

1.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开通政务服务绿色通道,搭建政银企合作交流平台,召开“应对疫情、共渡难关”政银企对接会,全面梳理汇编各驻宜金融机构疫情期间助企惠民金融政策、企业开户联系人、融资贷款业务联系人等宣传资料,全方位、多渠道服务企业需求,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截至目前,累计259家企业获得授信4.26亿元,各金融机构已放款1.8亿元

2.推进营商环境提质增效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建设,问题清单整改,加大督查和宣传力度等全面推进营商环境提质增效。2020年在第一期“红黑榜”排名中,我县进入红榜第三,再次进入“红榜”,开办企业、登记财产、纳税、获得信贷、政务服务5项指标进入“红榜”;在第二期评价中综合排名第六,政府采购、信用建设、政务服务3项指标进入“红榜”。

3.完成全县权责清单和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工作。严格按省政府“五级十二同”的标准,梳理权责清单10类行政职权5006项政务服务基本目录7类审批类政务事项439项。

4.全县28家单位共认领监管事项目录清单957项,全县梳理完善行政检查实施清单903项认领率为99.69%有监管行为事项768项,无监管事项188,监管事项覆盖率为80.33%完成上级部门制定的工作目标。

5.全程免费代办项目投资额达94.65亿元

6.政务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丰富便民惠民措施,推进主题式集成服务,打造“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区,建设“企业开办”区和23个“综合窗口”,完善便民基础设施建设,以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为标准,优化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

7.创新交易监督管理方式方法,公共资源交易公平、公正有序开展,截止10月底公共资源交易金额达259597.54万元,同比增长69.68%。

(三)工作亮点

1.2020年第一期“红黑榜”排名中,我县在18个县(市、区)中进入红榜第三。

2.2020年第二期“红黑榜”排名中,综合排名第六,其中政府采购、信用建设、政务服务3项指标进入“红榜”。

3.政银企合作助力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召开“应对疫情、共渡难关”政银企对接会,搭建政银企合作交流平台,全面梳理汇编各驻宜金融机构疫情期间助企惠民金融政策、企业开户联系人、融资贷款业务联系人等宣传资料,全方位、多渠道服务企业需求,采取有效举措缓解县内中小微企业资金压力,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4.采用“暗标”方式进行评审,实现“暗标”评审常态化以技术手段方式有效打破专家围猎、违规分工、打分有倾向性等突出问题,突显公共资源交易公平公正

5.组建辅助监督人员库,昆明市县区中第一家开展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对进场交易项目开展监督。

6.推进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根据市政务局试点总体安排,目前已完成宜良县权责清单第三方评审工作。

7.“红色政务”系列活动。坚持以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党支部“主题党日”“政务晨读”“政务夜校”“岗位练兵”“宣誓仪等活动为载体,加强党组、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员先锋模范意识,健全窗口行业文明行为规范,推进服务内容、服务程序、服务效率、服务态度、服务标准、服务环境、服务形象“七提升”。

(四)问题建议

1.思想重视不够高。各单位对政务服务工作的思想认识、工作力度等存在较大差异,有的认为是政务服务局的事;有的不清楚本单位权责,上级发文取消的事项仍放在权责清单内,省级新推送指派的事项不认领,工作中搞“应付”,影响工作进展建议:加强督查督办力度,追究在工作推进不力、推诿扯皮、影响进度的主要责任人责任。

2.中心事项进驻率低,网上办件量少等问题依然存在,“应进必进”“应上尽上”有差距。对比主城区和周边县区,我县在软、硬件上都还存在不少短板。1月中旬,我县按照市级“进驻网上平台事项三级网办深度达到85%以上、四级网办深度达到5%以上”的要求,完成了事项进驻工作,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单位可网办事项仅12项。原因:一是近年来省、市和县委、县政府关于政务服务、营商环境工作的各项部署,推进落实还有差距,工作上欠账较多;二是县、乡、村三级中心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化概念、互联网意识还不强,加之缺乏信息化建设相关人才;三推动政务服务事项进中心、进网上平台、进综窗的阻力较大,有的事进权不进、人进权不进、进小权留大权,有的实际办理情况与承诺办理时限、网办深度等不一致,存在服务事项“体外循环、双轨并行”现象。建议:一是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标准化建设,补齐短板;二是加强综合窗口设置,提供主题套餐服务,推进线上线下联动和服务协同,将属性类似、关联较大事项整合在一起,最大程度综合服务类型,让企业和群众在一个窗口能办完一整件事、可办多件事;三是参照发达地区将事项梳理、办理流程、政务系统建设、综窗人员管理等工作委托给有经验、有资质的公司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3.进驻中心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管理难度大,中心运行无经费保障。主要原因一是个窗口单位不愿放权、不愿放人、授权不到位等问题依然存在二是中心人员编外聘用人员比率大,占53.3%,进驻单位频繁更换、抽调窗口人员;三是中心人员的人事关系、绩效考核等均在原单位,有效约束机制难以建立。建议:一是综窗人员由县政务服务局统一聘用、由政务局负责管理和考核,聘用人员工资立入财政预算;二是各单位窗口人员的绩效考核纳入县政务服务局管理;三是中心每年的运行经费立入财政预算,中心每年运行费用由县财政局直接拨付政务局,确保县政务中心正常运转。

二、“十三五”工作总结

(一)优化营商环境初显成效。牵头制定《宜良县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宜良县营商环境提升十大行动》《宜良县优化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回应暂行办法》《宜良县2020年营商环境工作考核办法》《宜良县全面打造“营商环境最佳县”工作方案》等文件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不断强化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品质。加强迎评备考、问题清单整改和日常督查,确保营商环境提质增效,打造“云南省营商环境最佳县”。推进“3、5、100”水、电、气接入等重点改革落实,实现一般性企业开办最快一天可营业、不动产交易税收登记5个工作日内办结低压居民平均接电时长1.4天,全市排名第一;低压非居民平均接电时长2.6天,全市排名第二2019年第一期“红黑榜”排名中,我县进入红榜第一;2020年第一期“红黑榜”排名中,我县进入红榜第三;2020年第二期“红黑榜”排名中,综合排名第六,其中政府采购、信用建设、政务服务3项指标进入“红榜”。

(二)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围绕打造云南最佳投资环境最佳县工作目标,加强县政务服务中心硬件设施建设。2017年4月县委、县政府投入720万元打造新政务服务中心,为群众和投资商搭建了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中介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四位一体”的综合性政务服务平台。推出“一个区域办成一件事 不让群众来回跑”服务模式、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最多跑一次”、集成窗口主题套餐等服务,以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为中心,不断优化政务服务。2019年12月完成8个乡镇(街道)、116个村(社区)“互联网+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2020年6月完成“24小时不打烊”服务区建设;2020年10月完成综合窗口设置、省政务服务平台切换等工作,构建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服务体系。2016年至今全县共接办事项182.58万件,办结182.58万件,办结率100%。企业和群众办事效率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三)投资项目全程免费代办。全面推行投资项目审批全程免费代办,开通“绿色服务通道”,实行“取消前置,容缺预审”并联审批机制。制定出台《宜良县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工作方案(试行)》宜良县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工作并联审批实施办法(试行)《宜良县开展“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投资项目联审联办工作实施方案》,优化提升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工作,畅通服务企业 “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已完成了工业园区、华侨城集团九乡旅游小镇项目、九乡旅游区开发韵达西南总部基地项目19个投资总额达154.65亿元项目的审批代办工作。

(四)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根据市政务局试点总体安排,已完成宜良县权责清单第三方评审工作。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废、改、立”工作要求和国务院、省、市“放管服”改革精神,积极做好县乡镇(街道)两级权责清单的动态调整工作,及时承接和停止省市下放或取消的行政许可事项,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改革工作。严格按省政府“五级十二同”的标准,及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简政放权、公开透明和便民高效的原则,梳理权责清单10类行政职权5006项政务服务基本目录7类审批类政务事项439项,积极开展权责清单和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工作。

(五)持续强化互联网+监管”系统平台管理。开展对全县各职能部门关于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平台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培训,积极组织督促各单位做好监管事项目录清单认领、检查实施清单梳理录入和监管行为数据采集工作截止目前,全县28家单位共认领监管事项目录清单957项,全县梳理完善行政检查实施清单903项认领率为99.69%有监管行为事项768项,无监管事项188,监管事项覆盖率为80.33%完成上级部门制定的工作目标。

(六)创新交易监督管理方式方法,公共资源交易有序开展。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有效维护招投标市场秩序及公共资源交易的公平和公正;采用“暗标”方式进行评审,2020年4月1日起实现“暗标”评审常态化以技术手段方式有效打破专家围猎、违规分工、打分有倾向性等突出问题,突显公共资源交易公平公正组建辅助监督人员库,昆明市县区中第一家开展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对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的开评标、专家点名等活动进行现场全程进行监督以电子化交易发展为路径,不断优化交易流程和服务水平,努力打造管理到位、服务高效、监管有力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2016年至今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功交易项目852项,有4129家投标单位参与交易,交易金额650057.64万元,节约资金14108.77万元,节约率3.6%。

(七)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以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党支部“主题党日”“政务晨读”“政务夜校”“岗位练兵”“宣誓仪等活动为载体,开展“红色政务”系列活动;加强党组、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员先锋模范意识,健全窗口行业文明行为规范,推进服务内容、服务程序、服务效率、服务态度、服务标准、服务环境、服务形象“七提升”;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坚持以每季度“红旗窗口”“四心服务先锋”“最美微笑服务明星”评选活动和党员积分制管理为抓手,表彰先进典型,定期公布党员积分,积极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切实让躺着的站起来、站起来的跑起来、跑起来的争第一,促进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1月县政务局党支部被市委组织部评选为“五星级规范化建设党支部”。

三、2021年工作计划

(一)持续强化营商环境组织统筹。一是认真贯彻《宜良县全面打造“云南省营商环境最佳县”工作方案》,制定各指标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明确完成时限,推进工作任务逐项落实。二是根据营商环境红黑榜评价指标体系变化,加强业务学习培训,学深研透各项指标建立营商环境红黑榜评价通报问题“挂账销号”机制,对标省、市标准要求持续抓好整改;以指标为单位建立政企交流沟通机制,加大营商政策宣贯力度,扩大企业群众知晓度,积极做好迎评备考工作。三是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办法宣贯力度全面梳理金融、人才、医疗招商引资等重点领域惠企政策及时在政府网站、微信、“一部手机办事通”等多渠道公开向企业精准推送各类优惠政策信息在办事大厅建立营商环境服务专区,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提高政策可及性四是充分发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及专项工作组职能职责,强化对营商环境建设各专项领域的统筹协调五是继续将营商环境工作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考核,完善《营商环境工作考核办法》,列入人大、政协年度督察计划,建立完善督查考核机制。

(二)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按照“成熟一项划转一项”和“应划尽划”的原则,做好行政许可权力划转等工作,理顺行政审批局与业务主管部门、监管部门、执法机构、政务服务中心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审批和监管部门的职能界定与划分,建立行政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相对分离、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向各类组织和自然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二是实现权责事项“颗粒化”管理。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事项梳理和流程再造工作,根据机构改革后各部门职能变化情况,及时对已完成梳理的行政许可、审核转报、备案和服务类事项进行调整完善,强化清单动态调整;对未完成梳理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检查、行政确认、行政奖励、 行政裁决等事项,按照“颗粒化”管理要求,编制统一、规范的办事指南;进一步丰富完善县级“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事项清单。三是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继续加大承接中省州下放行政许可事项的力度,对明确取消的行政许可事项,坚决取消;对下放的行政许可事项做好承接,持续推动我县行政审批工作提速提效。

(三)持续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一是加快推进省政务服务平台推广,加快业务系统与省平台对接融合、各行业数据汇集共享,建立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打通数据查询互认通道,优化业务流程,实现办理时限压缩50%以上、申报材料精简60%以上,除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外,所有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二是完成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应上尽上”,“一门率”达到100%,“一窗率”达到90%以上,“网上可办率”达到95%以上,“全程网办率”达到84%以上,即办件达到20%以上。三是围绕企业群众关注的民生领域,针对高频事项推出更多主题集成式服务,对多个相关联的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四是持续推广使用“一部手机办事通”,推动更多事项“指尖办”,着力提升我县实名注册率和平均办件率。五是健全完善“好差评”管理体系,整合现有线上、线下评价渠道和12345服务热线,实现政务服务事项、评价对象、服务渠道全覆盖,及时整改企业群众差评,确保好评率保持在90%以上。六是持续推进各级政务中心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扩大“24小时不打烊”在线服务覆盖面,推行告知承诺制、投资项目线上办理,创新政务服务帮办代办、投资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兼顾好老年人、视障听障残疾人等群众的需求,持续开展第三方评价,倒逼各部门深化改革、改进服务,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七是建立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对企业诉求“接诉即办”。

(四)持续强化公共资源交易监管。进一步做好交易中心设施设备达标工作,完善中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必需配备的功能室及设备,确保交易中心服务工作有效有序开展。应用“昆金服”业务平台,实现开展保险保函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配合市级部门探索建立招投标评估制度,拓展监管深度,探索公共资源交易区块链运用,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在做好服务到位、监管到位的前提下,探索引入交易平台市场化供给和交易场所社会化供给机制,允许招标人选择符合监督要求的市场主体建设运营的交易平合和社会化交易场所开标评标。

四、“十四五”工作计划

(一)夯实基础,进一步扩大改革深度广度一是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按照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的要求,编制并向社会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流程和办事指南,细化量化政务服务标准,压缩自由裁量权,推进同一事项实行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不得增设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条件和环节。二是贯彻政务服务“七办”模式工作要求。深化当场办结、一次办结、限时办结改革深度,实现集中办理、就近办理、网上办理、异地可办。凡是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有关规定对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有规定的,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尽快办结;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合理、高效的原则确定办理时限并按时办结。在国家规定的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内进一步压减时间,并向社会公开。提高全县各类政务事项大厅进驻率,强化综窗职能,优化一站式服务效能。三是推进云南省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平台运用。认真落实省、市相关工作要求,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在全县范围内实现“一网通办”。依托省政务服务平台,优化政务流程,促进政务信息数据共享,实现业务协同。加强电子证照的推广应用,落实电子证照共享服务。四是实行行政许可清单管理制度。持续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按照国务院、省统一部署,继续压减行政许可事项,承接好各级下放的行政许可事项。对已取消的行政许可,确保行政机关不得继续实施或者变相实施,更不转由行业协会商会或者其他组织实施。对实行行政许可管理的事项,通过整合实施、下放审批层级等多种方式,优化审批服务,提高审批效率,减轻市场主体负担。

(二)补齐短板,重点关键领域全面对标国内一流。一是进一步优化企业开办审批事项。加快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推广应用,简并现场登记环节。落实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工作要求探索实现开办企业时申领营业执照、刻制印章、申领发票、申领税控设备、社保登记、住房公积金开户登记等全流程网上申请和办理,现场“一窗”、一次领取企业开办全部材料。按时接入全国统一的电子发票公共服务平台,为纳税人提供免费的电子发票开具服务,加快电子发票的推广应用。实现纳税人办税事项、纳税时间再压减10%70%以上办税事项实现一次办结。二是切实增强不动产登记服务能力水平。针对群众办事来回跑、环节多材料多、政府服务效率低等问题,对政务服务流程、方式进行系统化改革。加快实现公安、市场监管、住房城乡建设、税务、司法、民政等部门信息与不动产登记信息共享集成。对登记中涉及多个部门交叉办理的事项,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集成业务流程,实现“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实施“互联网+不动产登记”,进一步压缩一般不动产登记、抵押登记业务办理时间。三是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全流程、全覆盖改革,大力精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环节和事项,分类优化审批流程,实施联合审图和联合验收等。探索取消施工图审查(或缩小审查范围)、实行告知承诺制和设计人员终身负责制,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落实环评制度改革有关规定,对不涉及有毒有害及危险品的仓储、物流配送等一批基本不产生生态环境影响的项目,实行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管理。推进用地规划“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合并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整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批准书、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减少用地规划相关证照,压缩办理时限。四是大力优化水电气等公共服务效能。从方便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出发,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大幅压减自来水、电力、燃气办理时间,提高相关政策透明度,大力推行 APP 办事、移动支付等。进一步压减办电时间,加快推广低压小微企业用电报装“三零”(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服务。落实新修订的《城镇供水服务》《燃气服务导则》等国家标准,将水气设施报装提前到施工许可证核发后即可办理。指导督促商业银行优化服务,解决银行卡解绑和异地注销难、“睡眠卡”收费不透明等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快推动解决继承财产支取难问题。优化电信服务,持续降低电信收费、异地销户、携号转网等工作。持续优化老年证、居住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等证件或手续办理流程,减少公用企事业单位索要的证明材料。

(三)创新突破,打造宜良营商环境品牌。一是在放宽市场准入上有新突破。坚持非禁即入,全面落实负面清单制度,清单之外无审批。全面开放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特别是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工程,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引进国内外有实力、有信誉的专业化公司和行业领军企业参与共同开发建设。二是在降低企业成本上有新突破。加大双创担保和双创基金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力度,优化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使用,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规范中介收费,依法整治“红顶中介”,坚决纠正行政审批取消后由中介机构或部门下属单位变相审批及违法违规收费、加重企业负担等现象。落实好中央深化增值税改革、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小微型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等政策,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三是在加强市场监管上有新突破。进一步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把法律法规作为企业必须遵守的底线,实行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坚持审慎包容柔性执法,鼓励创新创造。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四是在保护合法权益上有新突破。加大对专利、商标等侵权违法行为的查处惩戒力度,落实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制度,清理不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规定,以良好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宜良县政务服务管理局

2020年11月13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