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织网聚合力 旧院焕新启华章 ——匡远街道新华社区基层治理破局与提质实践
来源于: 宜良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5-11-19 09:06 发布人:宜良县匡远街道办
“书记,小花园改造有新进展啦?”清晨的阳光洒满老烟草小区,赵大叔笑着朝社区书记招手问候。谁能想到,这位如今逢人便夸社区好的老人,两年前还是个堵在社区办公室拍桌怒斥的“刺头”,从“水火不容”的对立抵触到“围坐议事”的亲如一家,这座始建于2000年的老小区,正用一场温暖的蝶变,书写着基层治理的动人篇章。
治理前
昔日僵局:管理真空引矛盾 邻里失和陷僵局。老烟草小区共有4栋楼154户居民,大多是原单位的退休职工和家属。2018年“三供一业”改造后,原单位管理小区的人员撤离,留下诸多烂摊子:二次供水停摆致全小区停水,大门无人值守、垃圾清运停滞造成环境恶化,停车位争抢引发的剐蹭纠纷周周上演……历史遗留问题叠加管理缺位,让居民将不满情绪集中宣泄。
“最委屈的是前年冬天,因为供水不及时、垃圾无人清运,三五成群的大爷大妈从社区到街道再到信访局,一路骂到嗓子沙哑。我们协调进行了临时处突,他们却认定是我们故意刁难。” 社区调解员小陈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至今仍有些无奈。社区调解屡屡碰壁,业主大会形同虚设,邻里情分在争吵中逐渐消磨,这座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小区,渐渐沦为矛盾丛生的“火药桶”。
破局之举:多元协同搭平台 精准施策赢民心。2023年底,新华社区党委下定决心啃下这块 “硬骨头”。“群众的不满,根源是诉求没处说、难题没人解。”基于这样的认识,匡远街道联村领导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先放下“解决方案”,拿起“民情记录本”,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全覆盖走访。他们白天陪着退休老人拉家常,夜晚守着下班青年听诉求,最终梳理出管理模式、设施维护、垃圾清运、费用收取4大类核心难题。
信任的重建,始于透明的行动。社区提出“居民的事自己定”,牵头推进业委会组建。通过“党员带头+自愿报名+资格公示”,从退休干部、技术骨干中选出5名“当家人”成立业委会。“每周坐班接待、每笔开支公开”,简单的承诺背后,是实打实的行动。引进物业公司时,业委会定下“先服务后收费,不满意不收费”的铁规矩,制定量化标准,明确保洁频次、维修响应时间、收费标准等关键指标,公开招标3家物业公司,组织居民投票,全程阳光透明。针对老年群体,中标物业推出上门服务,代缴水电费、检修家电,一点点融化抵触情绪最强烈的老年群体心中的坚冰。
暖心之变:旧念难销存抵触 诚心服务破冰局。新物业入驻初期,居民的抵触情绪仍在:有人故意将垃圾丢在物业办公室门口,有人拒绝开门配合设备检修。但变化在一件件小事中悄然发生:新物业第一时间组织施工队,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对小区内最脏、蚊虫滋生、无法进驻脚步的小花园进行了修整,清洁公共卫生间,清理小区院内及停车场乱丢乱放的杂物,维修抽水房内锈迹斑斑的抽水机,更换楼道破损灯具,检修、增设小区内所有监控摄像头。这种“民呼我应”的办事态度,让越来越多居民放下了戒备。与此同时,一张“社区+业委会+物业+志愿服务队+微网格队”的五方联动网悄然织就。退休居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搭起舞台办文艺展演,端午组织包粽子,让陌生的邻里重新熟络;微网格队划片包干,哪家水管坏了、哪家老人需要照顾,第一时间响应。“小事网格解、大事协同办”,曾经的“各自为战”,变成了如今的“抱团取暖”。
治理后
焕新之貌:民心归聚氛围暖 旧院蝶变幸福升。“现在不一样了,路灯坏了有人修,垃圾清理及时,大家还主动参加业主议事会,这日子才像个‘家’!”说起小区的变化,赵大叔感慨万千。如今,小区物业费收缴率达95%,半年无一起邻里纠纷,社区工作人员再上门,迎接他们的是递过来的热茶;物业师傅巡逻时,居民会主动招呼着歇脚。“议事石凳”旁居民围坐畅谈,从小区绿化到孩子上学,话题里满是“咱们小区”的归属感,实现从“人人吐槽”到“人人维护”的质变。这个历经“三供一业”改造阵痛的老旧小区,在社区介入下完成了从“治理泥潭”到“幸福家园”的蜕变。
基层治理的“老大难”,难在民心隔阂,破在精准施策。新华社区以民心为切入点,用真心倾听诉求,以透明赢得信任,靠协同凝聚合力,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机,这便是藏在烟火气里的治理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