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乡镇风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乡镇风采

多元共治:匡远街道探索老旧小区治理“焕新”之路(下篇)—— 育强主体 + 多元聚能:以长效机制固治理之基

来源于: 宜良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5-10-27 10:30 发布人:宜良县匡远街道办



基于前期“靶向破题”的治理成效,匡远街道进一步深化老旧小区治理模式,聚焦“由政府代管向居民自治”的转型、“从单一治理到多元协同”的升级,通过强化自治主体建设、凝聚多元力量,构建起可持续的长效治理机制,推动

老旧小区治理从“解困”迈向“提质”。


一、育强主体:激活“内生力”,以自治转型破管理之难

老旧小区治理的长效策略,在于促使居民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匡远街道以“辅导员”“协调员”的身份全程引导,培育居民自治主体,破解管理难题。


清远社区花园一、二小区原本是政府代管小区,由于缺乏专业管理,矛盾纠纷频发。社区工作人员逐户走访,解读《物业管理条例》,召开座谈会分享自治成功案例,耐心解答“业委会如何运作”“资金如何监管”等疑问,消除居民“怕麻烦”“不信任”的顾虑。在业委会选举过程中,严格把控候选人资格,保障每一位业主的投票权。面对居民质疑时,反复公示流程、公开信息,最终帮助小区成功选举出业委会、制定管理公约,实现了从“政府代管”到“居民自治”的平稳过渡,成为“政府引导、居民自治”的典范。


匡州社区畜牧局小区的自治之路同样挑战重重:2025 6月,原业委会任期届满,成员均无意续任,小区陷入“三不管”状态——水电费无人收缴、垃圾无人清理、外来人员随意进出、环境脏乱不堪,居民们怨声连连。


为了破解这一困局,匡州社区以“选优配强业委会”为切入点,通过公告栏宣传、入户动员等方式“唤醒居民意识”,并严格把控业委会成立流程。新业委会履职后,社区依旧持续给予指导,协助制定管理制度,协调解决门卫聘请、水电费收缴等问题。在社区的努力下,小区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洁净齐”的蜕变,让居民真正从“旁观者”转变为“当家人”,激活了小区自治的内生动力。


二、多元聚能:构建 “新格局”,以协同共治固治理之基

老旧小区治理并非一人之力、一部门之责所能完成。匡远街道注重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多元力量,构建起“居民自治、社区协调、街道保障、社会补充”的多元共治格局。


以居民为核心,让“主角”回归本位。街道和社区始终秉持“大家的事大家办”的理念,在问题收集、决策制定、监督落实等环节充分激发居民的积极性。无论是神农汇丰小区化粪池清淤的筹资协商,还是畜牧局小区业委会的选举,均通过“议事会”“入户沟通”等方式,让居民充分表达诉求、参与决策。通过持续引导,居民从“被动抱怨”转变为“主动参与”,不少热心居民加入志愿队伍,参与环境整治、邻里调解等工作,真正成为小区治理的“主角”。


以资源为依托,让“保障”落到实处。为了破解老旧小区“资金匮乏、项目短缺”的困境,街道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全力争取项目支持。在滇米火车站社区,街道大力推动建设 3000平方米的口袋公园,安装170个高清监控探头和300余盏路灯;在多个小区规划停车位,建设电动车充电棚。每一个项目的落地,都需要街道与住建局、财政局等部门进行反复沟通,协调资金、明确标准、推进施工。

同时,街道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引入专业物业,联合企业开展帮扶工作,为小区治理提供硬件与软件的双重保障。在这一过程中,街道注重平衡各方利益,解决合作难题,确保资源切实满足居民的需求。


以文化为纽带,凝聚“共识”。治理的深层次目标,是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街道和社区借助新建的文化广场、口袋公园等场所,举办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活动,开设“银龄课堂”“道德讲堂”等特色课程,促进邻里互动。


在清远社区,通过开展“社区是我家”主题活动增强居民归属感。每一场活动都需要工作人员提前进行策划、协调场地并动员居民参与。面对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状况,工作人员还会创新活动形式、优化活动内容。通过文化浸润,逐步消除邻里之间的隔阂,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和谐氛围。


下一步,匡远街道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创新,总结“靶向破题、育强主体、多元聚能”的攻坚经验,完善长效机制,推动更多老旧小区从“无人管”升级为“有人管”,从“难管理”转变为“管理好”。以更务实的举措、更坚定的担当,建设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