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治:匡远街道探索老旧小区治理“焕新”之路(上篇) —— 靶向破题:以精准施策解民生之困
来源于: 宜良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5-10-24 09:05 发布人:宜良县匡远街道办
老旧小区治理之难,在于“病症”各异、“沉疴”难除。近年来,匡远街道紧扣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直面老旧小区治理难题,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率先从“精准施策”切入,针对不同小区的“个性化痛点”制定“一小区一方案”,攻克了一批长期悬而未决的治理难题,为后续治理模式的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啃下 “民生急难” 硬骨头,化解突发危机
社区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居民最为迫切的痛点与难点问题。
清远社区神农汇丰小区曾因化粪池淤塞,污水漫溢至路面,甚至渗入楼道,散发的刺鼻恶臭让低层居民苦不堪言。治理初期,中高层住户拒绝筹资,部分居民还将责任归咎于基层治理部门,质疑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清远社区党委顶住压力,组建专项工作组,以“情理法”三线攻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向居民阐明责任;携带预算方案消除居民对资金的顾虑;用“街坊情谊”唤起邻里之间的共鸣。即便多次吃“闭门羹”、遭受冷言冷语,工作组仍坚持与居民沟通,最终凝聚共识,彻底解决了污水难题,将“民生危机”转变为“治理典范”。
匡州社区共汇印刷厂小区则陷入“基础设施老化”的困境:楼顶防水失效,导致雨季时房屋漏水;主水管频繁爆管;蓄水桶存在安全隐患。此外,还存在飞线充电、乱停车等乱象,居民投诉不断。社区工作人员联合退役军人事务局干部逐户走访,详细记录问题,直面居民的追问。他们多次往返县住建局,从提交问题清单,到邀请实地勘察,再到协商改造标准,每一个环节都经过反复沟通协调。最终,成功推动该小区纳入老旧小区应急维修及环境整治范围,使小区焕然一新。
二、破解 “历史遗留” 沉疴,整治失管小区
针对因单位撤并、管理断层而陷入“无人管”状态的小区,街道积极主动承担责任,推动这些小区从“无人问津”转变为“贴心管理”。
滇米火车站社区所在的宜良火车站片区,曾因滇越铁路停运、职能部门撤离,沦为“无人管理区域”。该片区1700余户居民长期缺乏有效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环境卫生等工作推进困难。社区成立后,第一时间通过“三方座谈协商会”“院坝会”逐户收集居民诉求,梳理出“老、乱、难”三大类问题清单,并逐一解决。同时,社区联合应急局、民政局、综合执法局等多部门协同合作,清理了中区拾荒老人占用1800余平方米公共区域堆积的40余吨垃圾。后续,还修建了花台、安装了健身设施、扩大了绿化面积,最终将原本“脏乱差”的区域改造成居民休闲空间,使小区从“三无”区域升级为“基层治理示范社区”。
新华社区老烟草小区的治理情况更为复杂。原管理人员因收费透明度受到质疑而离职,业委会陷入瘫痪状态,小区一度处于无人管理的局面,垃圾堆积、供水不足等问题频繁发生,还叠加了拖欠门卫工资、物业费收缴不齐、垃圾清运费未缴纳等矛盾。匡远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主动承担起主体责任,将该小区纳入“重点民生项目”。多次召开“街道吹哨、部门报到”专题会议,向住建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等部门“派单”,构建了“1个领导小组 + N个责任部门”的治理架构。同时,引进新物业,并建立了“社区 + 业委会 + 业主代表”三方监管机制。经过多轮协商,成功实现了小区管理秩序的重建,让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三、打通 “改造升级” 梗阻,焕新老旧小区
面对老旧小区“街老、院老、房老、设施老、环境差”的“四老一差”困境,匡远街道及社区积极争取资源,破解“改什么、怎么改、如何改好”的难题。匡山社区辖区内的26个小区大多是建成20年以上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陈旧、环境脏乱,居民改造意愿十分强烈。社区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安排包保单位网格员逐户排查情况、征求意见,积极与住建局、施工方对接,明确改造标准。同时,合理调配网格员对26个小区进行常态化管理,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工作人员全程跟进施工,从方案优化到质量监督,每个细节都进行反复沟通,最终顺利完成改造,赢得了居民的一致认可。
短期攻坚解决了老旧小区的“燃眉之急”,但要实现从“一时焕新”到“长久宜居”的跨越,还需激活居民自治的内生动力,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这正是匡远街道接下来探索的核心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