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马街“水稻上山”绘新篇:300亩良田孕出“邑和香米”,全链驱动乡村振兴
来源于: 宜良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5-09-15 09:05 发布人:宜良县马街镇
在马街镇华家营村委会的山口坡村,曾经连片的旱地,如今已是“风吹稻浪千重金”的喜人景象。2023年5月,作为国家推进的“旱改水”重点项目落地于此,这片土地便开启了从“旱”到“水”的蜕变。
时间倒回2023年5月,山口坡还是一片零散分布的旱地,土层薄、灌溉难,村民多以种植玉米、土豆等耐旱作物为主,产量低、收益薄。随着“旱改水”政策落地,宜良县引进了澳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流转土地,实施土地整理,开启了一场“向山要田、旱地改稻”的攻坚。
项目推进的第一步,是“化零为整”的土地整改。澳鑫农业科技通过挨家挨户走访协商,最终整合314亩零散地块,既解决了传统小农经营“地块碎、难管理”的问题,也为规模化种植打下基础。土地流转后,项目优先雇佣本地村民参与耕种,从土地平整、田埂修建到灌溉管网铺设,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既赚了工钱,也学了技术。
“刚开始改的时候,大家都犯嘀咕:‘山上种稻,水从哪来?能长好吗?’”初期最大的挑战是灌溉。为破解这一难题,项目团队多次实地勘察,依托山口坡附近的山塘水库,修建了3公里长的灌溉管网,搭配智能滴灌设备,实现“山塘蓄水、管网送水、精准灌溉”,彻底解决了旱地缺水的痛点。连续两年扎根田间,团队摸索出适合山地的水稻种植技术,从品种筛选到田间管理,每一步都精准施策,终于让“水稻上山”在山口坡扎下了根。
300亩稻田的价值,不止于“亩产600-700公斤”的稳产成绩,更在于澳鑫农业科技构建的“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模式,让农户、企业、乡村实现“三方共赢”。项目不仅雇佣村民耕种,还定期组织技术培训,邀请农业专家现场教学,从育苗、插秧到病虫害防治,手把手教村民掌握山地水稻种植技巧。在山下的加工车间,稻谷经过清理、脱壳、碾白、抛光、筛选等10道标准化工序,变身成晶莹剔透的“邑和香米”。车间采用低温仓储设备,延长稻米保鲜期;同时通过精细化加工,将碎米率控制在5%以内,保证每一粒米的品质。
此外,车间还雇佣了15名本地村民负责加工、包装,进一步带动就业。为解决“卖粮难”问题,澳鑫农业科技提前对接销售渠道,一方面与当地供销社合作,进入乡镇超市、便利店;另一方面与周边学校、企业食堂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实现“订单式生产”。今年,“邑和香米”还尝试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借助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推广,让更多人知道“马街山口坡能种出好大米”。“邑和香米”品牌逐步赢得市场认可,成为马街农业一张新名片。
四大优势孕育山地好米能让“山田稻”变成“香稻米”,离不开马街山口坡得天独厚的自然与配套优势,这也是“邑和香米”的核心竞争力。水利条件优越,依托山塘水库与智能灌溉管网,水稻生长全程水源充沛,既避免了干旱风险,也通过精准控水提升了稻米口感;交通便捷通畅,山口坡紧邻乡级公路,稻谷成熟后,运输车辆可直接开到田边,1小时内就能送达山下的标准化加工车间,最大限度保留新鲜度;电力供应稳定,田间的灌溉设备、加工车间的脱壳机、包装线……全程电力供应稳定,为种植、加工环节提供了可靠保障,避免因停电影响生产;生态环境优良,山口坡周边无工业污染,青山环绕、空气清新,土壤富含微量元素,为水稻生长提供了纯净的生态环境,让“邑和香米”自带自然清香。
如今,“邑和香米”已形成稳定的品质——颗粒饱满、米香浓郁,煮出的米饭软糯不粘,无论是日常食用还是送礼,都深受本地及周边市场青睐。
下一步,马街镇将以“邑和香米”为核心,继续深化全产业链建设,随着“邑和香米”的香飘更远,这片土地上的乡村振兴故事,还将续写更多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