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良林草 | 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系列之“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推进陡坡荒山生态治理”
来源于: 宜良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4-09-04 17:37 发布人:宜良县林业和草原局
宜良县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利用市场化机制开展生态修复有效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模式成效显著,修复过程中,有效盘活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困难立地,改善生态环境,树立了以玉龙山冬林苑生态修复为样板的“生态治理+产业发展”新典型。
冬林苑荒山治理
一、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会效益凸现
为了提高全社会造林积极性,宜良县大力发展私有林业,认真贯彻“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投资,谁受益”的林业政策,实现了从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根本性转变。坚持以户为主,责、权、利相统一,完善和鼓励各种投资主体,促进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靠利益和市场两个机制,调动广大群众造林积极性。
(一)坚持不懈,荒山变青山
距宜良县城10公里的玉龙山,17年前是一座杂草丛生、荒坡裸露、乱石遍布、险峻陡峭的荒山,山上最高海拔2020米,山高坡陡,坡度均在75°以上,石质山地等条件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立地条件极差,是典型的困难造林地。山头槽沟村仅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外界,由于乱石遍布,种不出庄稼,走不出山头,村民生活十分艰难。因自然环境毫无特色,周边农户无良好收入来源,经济状况一般,县城景观也受很大影响。
冬林苑绿化前
冬林苑绿化后
自2007年以来,宜良绿兴苗木有限公司通过林权流转取得玉龙社区700多亩林地,之后又承包了700多亩林地,开始了冬林苑的建设。历时十余年,先后投入1.6亿,开发荒山、荒坡和荒沟,实施难造林地造林2500亩,平田整地、改良土壤1300多亩,种植了三角梅、蓝花楹、冬樱花、黄花枫铃木等40余种绿化苗木上百万株,配套修建了防渗渠、灌溉渠9000米,修缮山路、铺设道路23000米,架设用电线路5000米,并建成了一批微灌施肥、喷灌设施。让“鸟不拉屎”寸绿难寻的石头荒山变成千亩翠绿、树茂花繁的美丽青山,如今成为了昆明市森林庄园、宜良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旅游网红打卡地。《求是》杂志和中央、省、市等主流媒体也进行了多次宣传报道,原先守着荒山生活无着落的村民,如今已傍着“金山银山”开起了农家乐。昔日的荒山陡坡变身绚丽花海,谱写了一曲青山和金山协调和谐发展的绿色交响乐章。
(二)产业带动,促致富增收
生态建设周期长,投入高,经营模式对生产影响极大,做到以林养林才能形成长久的投入和产出,达到持续经营。冬林苑建设者探索出以林养林(林苗一体)经营模式,总结出了“三棵树”理论,即:种下三棵树,三年后出售第一棵树,所得能够支付前期投入的成本;六年后出售第二棵树,所得除支付成本外能够产生部分经济效益;十年后,第三棵树根深叶茂,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棵树”理论是在确保生态得到改善、效益得到增收的前提下,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工程提高荒山、荒坡和荒沟的利用效率,利用植物的造景生态功能,最终建成集园林景观绿化苗木培育和森林生态旅游两大功能为一体的苗木基地,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的循环发展之路。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冬林苑把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实现生态与产业双赢。每年培育三角梅150万株,常态化管理苗木30多万株,已销往全省其他州市,以及广西、浙江、新疆、四川等省份,同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余人就业,带动农户200余户,户年均增收30000余元,此外,山上栽种的苹果、枇杷、桃子等数十种经济果木,也是企业受益的“后备队”。
(三)发展旅游,青山变金山
2016年,玉龙社区成为宜良县首批乡村旅游示范点。玉龙村乡村旅游示范村主要围绕“一水、一山、两寺”为重点,突出玉龙村古县城的地方特点着力打造乡村旅游专线。“一水”即现有的玉龙温泉,出水量每天1000余立方,水温49.5度,温泉水富含硫磺、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温泉深受当地人喜爱;“一山”即冬林苑,是登高览胜的绝佳休闲健身观光旅游之地;“两寺”即云泉寺和土主寺。云泉寺因山势陡峭,又名陡坡寺,距今600余年,寺的东北角有瀑布悬空(季节性水瀑),史称“云泉飞瀑”,是宜良的古八景之一。
现在的冬林苑已百花吐艳,绿树成荫,崎岖山路两旁是精心修剪、造型别致的彩色花廊,山间是色彩分明、层次突出的植物群落,高速两翼彩色花浪、银杏大道、天眼已初步形成。
冬林苑福眼
二、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社会参与
在县委、县政府引导和冬林苑典型示范带动下,全县许多企业投入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建设,坚持林旅融合、以林促旅,不断丰富和拓展林业功能的企业还有很多。近年来宜良县成功打造了“宜良樱花谷”、“68道拐”、“小哨生态旅游示范村”、“为君开三角梅主题公园”等网红打卡地。其中,“樱花谷”被中央电视台多个栏目组专题报道。
宜良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城市和公路沿线面山难造林地试验示范造林,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因地制宜开展修复治理,探索推行市场化运作、科学化治理难造林地修复模式。借助国家、省、市造林项目在昆石高速、昆明绕城高速公路面山实施难造林地造林1万余亩,全力打造宜良县境内高速公路沿线绿色通道,做到有路必有树、有树必成林。冬林苑已成为在昆明市召开的国家、省林业产业、国土绿化等相关会议的现场观摩点,成为生态修复治理“样板”的亮点工程。冬林苑的生态修复,真正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冬林苑三角梅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提升冬林苑档次,打造样板,把生态文化列入全县各行各业培训学习的重点,建立产业引领机制、服务保障、奖励激励3项措施,积极鼓励更多企业和企业家投身于“两山”理论的实践中,带动资金、技术聚集及人才就业,让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响乐在宜良大地上高高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