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都市驱动引擎 打造乡村振兴样板间 ——麦地冲村探索“三力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机制典型案例
来源于: 宜良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9-05 08:58 发布人:宜良县农业农村局
摘要: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宜良县九乡乡麦地冲村以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村建设为契机,通过培育乡村内生力、都市驱动力、城乡互动力“三力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机制,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努力打造全市乃至全省的乡村振兴先行村。
麦地冲村隶属于宜良县九乡乡九乡社区,属于彝汉杂居的村庄,全村共有农户50户171人(彝族37人),村小组党支部有党员8名。麦地冲村生态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距九乡乡政府2公里,距国家4A级九乡风景区3.5公里。于2019年成功申报成为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村建设,在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团队的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八大机制进行探索、实践乡村振兴新模式。麦地冲村于2020年先后入选全国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和云南省旅游名村。
一、 抓好内培外引,乡村人才“兴起来”。一是实施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培育计划。设立青年人才培育基金,专项用于回引人才的工资支付和本土人才的培训开支。在村内成立集体资产运营公司,聘请村内3名返乡青年分别担任首席执行官、财务官和技术官,让农民自己当“老板”,以公司化模式管理乡村。二是聘请智库专家指导乡村建设。由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对实验村实施“一对一”挂钩指导,聘请李小云教授担任“荣誉村长”,从规划设计、项目建设、机制探索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三是引入专业志愿者参与乡村建设。针对乡村旅游产业、职业规划等方面专业人才缺乏的实际,积极争取昆明乡村振兴联盟的支持,先后动员20多名乡村旅游、职业规划等方面专业人士志愿参与麦地冲实验区建设工作。四是建立后备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加强对后备村组干部选拔、培养,通过社区“两委”换届,选优配强麦地冲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将在乡村振兴推进中涌现出来的3名青年人才推荐选举为村组干部,以人才培养推动发展,增强乡村内生动力。
二、 改革激发活力,闲置资源“活起来”。一是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对村内闲置宅基地全面摸排,积极探索使用权的盘活利用,目前已流转29间3500m2的闲置房屋的使用权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其中:流转建档立卡贫困户闲置的烤烟房和牲畜房(共160平方米、租期20年、租金3万元),用于建设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乡村学舍”),兼具民宿功能。并以此作为价格参考,召开村民大会集体讨论确定全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的基准流转单价。同时以“乡村学舍”为中心,统一改造民宿区,共改造民宿21间、提供床位26个,目前正在扩建民宿10间,可增加床位20个。自2021年6月6日运营以来,周末民宿基本爆满,当年综合收入70万余元。二是创新村集体资产运营管理方式。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通过村民入股的方式组建村集体资产运营公司,建立起村民和村集体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由运营公司对民宿进行公司化经营管理,所得利润部分归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和村民分红,剩余利润用于运营公司自身发展和股东分红,形成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良好局面。
三、 简化管理程序,留村哺农利益“多起来”。一是优化项目招投标程序。出台实验村项目工程管理办法,对投资10万元以下的单个项目,采取“材料采购+聘请工人”的模式建设;超过10万元的项目,通过竞谈等方式确定工程建设材料采购单位及建设工人,同等条件下优先承包给村内施工队及有施工经验的村民建设。二是优化项目审批程序。对列入实验村规划的小型建设项目,视同已有批复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直接进入设计阶段。对在原址上修复、修缮、加固的工程,无需立项即可开工建设。三是管好用好奖补资金。出台项目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确保各类奖补资金专项用于实验村的项目建设。创新采取乡级报账制,将原来的单笔小金额财政资金支出需要多部门审签,简化为乡、村、组三级一次会审通过。四是创新开展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县信用联社进行整村授信,授信农户50户,授信金额1050万元(免担保、纯信用、低利率),办理乡村振兴卡50张,授信金额330万元,并专门开发“返乡青年创业贷”“民宿贷”等产品,让金融“自来水”直接流进乡村。
四、 坚持农旅融合,产业发展“旺起来”。一是打造农旅融合特色项目。整合周边村庄山林、土地资源,与云南百方香业公司合作,流转乐利村100余亩土地用于种植优质水稻和打造玫瑰示范园,建设村庄后花园;实施稻鱼共生种养示范项目200亩。二是打造乡村旅游节庆品牌。以种植彩色水稻为引爆点,举办九乡帐篷火把节、昆明市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稻田文化旅游节、2020年七彩梦乡彩色水稻插秧节等活动,2021年又列入九乡“一日游”精品路线。以背靠昆明主城区约530万人口红利,坚持走农旅融合振兴之路,城乡互动带动经济发展。
五、 突出自然和谐,乡村环境“美起来”。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整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无害化户厕改造率达到100%。建设污水处理站1座,完善全村污水管网配套工程。积极争创市级森林庄园,开展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乡村绿化专项行动。完善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山游步栈道、溪流绕村、一号观景台望月阁等,推动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绿色发展的生态产业,打造“生态农文旅”模式。二是扩大创意农业带动效应。以彩色水稻为切入点进行种植结构调整,融入红色文化、民族风情,大力推广种植彩色水稻、向日葵、油菜花、万寿菊等。打造“三牛精神引领乡村振兴·彝心向党共庆百年芳华”“鹊桥相会归园田·孔雀飞舞恋梦乡”等主题彩色水稻田园景观,配套建设“我心向党”荷塘景观区,成功上线央视频“慢直播”。